


明隆庆平陽举人林元瑀略考→→
--隆庆元年浙江乡试举人,任官宁波鄞县教谕,擢四川丰都知县
文:光明人家 2025-03-18


明代的平阳科举状况,前期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颇为兴盛,举进士有25人,但后期从正德到崇祯年间(1505-1644),平阳科举逐渐没落,人文不盛。其间只出了一位进士(万历17年(1589年)吴宝秀考取焦竑榜进士,后任南康知府),十三位举人。

虽然明代中后期平阳科举不兴,但仕人为官者还是不少,其中是为名宦者也有多位,如徐琪(举人,直隶宝应知县)、杜克逊(举人、福建归化知县)、蔡立身(举人、青阳知县-山东高唐知州)、林元瑀(举人、鄞县教谕、四川丰都知县)、应守性(举人、广东英德知县)等人。下面介绍下林元瑀,其是明隆庆元年举人。

林元瑀其人其事
林元瑀,号文塘,生卒年不详,举人,明代温州府平阳县万全横塘人(今属海西镇宋埠社区林家埠村)。林元瑀其人存世资料很少,几乎不可搜寻。据民国《平阳县志》卷二十九 选举二载:“隆庆元年(黄洪宪榜(1567))丁卯,林元瑀,号“文塘”,居林家埠。(宁波)鄞县教谕,升(四川)丰都知县。(案:号据石本鲁桥刘先生碑书丹自署补)”

明、隆庆《平阳县志》卷五载:“隆庆丁卯(1567年),林元瑀。”清、顺治《平阳县志》卷五选举志载:“隆庆丁卯(1567年),林元瑀。”康熙《平阳县志》卷九、选举志载;“林元瑀,居横塘。”,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二选举志上载:“林元瑀,居林家埠。鄞县教谕,升丰都知县。”

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十选举载:“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林元瑀任鄞县教諭。平阳人。”清、乾隆《温州府志》卷十九选举二、举人载:“隆庆丁卯(1567年),林元瑀,平阳人。”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选举十七、明-举人载:“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林元瑀,平阳人。”林元瑀为是科第七十五名举人。同科温州中举的还有永嘉人王继明,王澈族孫,为第十五名举人,万历甲戍(1574年)进士,后官任四川参政。瑞安人林万梅,为第八十八名举人,后官任南陽府通判。

林元瑀中举人后,后于万历九年(1581)才授任宁波鄞县教谕。中间历经十四年之久,才得以授以官职。但查清、乾隆《鄞县志》却是轶载,而同治《鄞县志》有補载:“林元瑀,補。案见万历九年汪镗《查复学山碑》,《敬止录》作四十四年任,误。”又案:“《平阳县志》(林)元瑀,平阳人,隆庆元年举人,鄞县教谕,陞升丰都知县。”

汪镗(1512—1588)明浙江鄞县人,初名镗孙,后去“孙”字,字振宗,号远峰。嘉靖二十六年(1550)进士。授编修。历官至礼部尚书,掌詹事府兼翰林院大学士。为官三十年,所至简练得体。著有《余清堂稿》。

丰都县志-职官--林元瑀无载
林元瑀其在鄞县教谕任上事迹无载,殊为憾事。但从其升任四川丰都县令,又可知其为政有为,故可得以擢升。县学教谕在明代品级是未入流,教谕是县学长官,举人任职。虽然府学中的教授有品级,但从七品至正八品不等,地位较教谕为高,要或只能说教谕大致在九品官等级(正、从),能升为正七品的县令,那肯定是擢升了。但也非常遗憾之事,查四川《丰都县志》职官上却无林元瑀名字记载,其原因一是漏载,二是其没有赴任。其后林元瑀史料查据再无记载。

汪镗《宁波府复查学山记》碑阴,碑身嵌于天一阁陈宗祠北墙
林元瑀存世之文
林元瑀史料奇缺,地方史料中并无其有诗词记载。现只是收集到其人的两篇文章,一是民国《平阳县志》中的《平阳县学近斋林先生碑》,二是瑞安崇儒阁巷陈氏艺文谱序《赠柏桥称节妇叶氏旌表序》,全文附载如下:

《平阳县学近斋林先生碑》
近斋林先生以壁经夙登闽科,文行重于乡评,吾浙中同祀岁温陵善友也。有握手论交推先生者,璃尝与闽,已想见其风采矣。万历岁丁丑(五年)先生以北堂引年就禄仕来署昆阳,因迎养焉。予闻而欣然迎先生于郊,一见欢若旧识,即其貌粹而温,接其谈昌而正,扣其蕴邃而弘,窃心庆日:“昆得师矣。”比先生登讲席,首阐仁义道德孝弟忠信之训,谕诸生日:“士先德行而后文艺,天下未有本不培而枝叶自茂者,愿勉之!”爰立课程,期与诸生以实心务实学。每晨先生躬潞满,承欢膝下毕,随出理事。进诸生,讲贯经史,日昃忘倦。课期则掣签授题,端坐竞日,偕诸生终篇。宵灯校艺,各就所长而裁成之。
甫数月,弱者植,郁者疏,躁进者规而弗越,华藻者敛而弗炫,士蒸蒸然改观矣。其最善风化者,培养振扬,一意奖掖,雅以仁饮人,常不治人过,而使知愧悔,以私艾革。自莅教抵今日,未尝一以风闻肤想折诸士气,而兹谕每谆谆下蚵蝓也,更以名节愿诸生,非朔望毋得亵见邑长,有事询其当理,辄为转白,故邑长於诸生礼意亦加隆焉。抑又乐捐俸资,济惠贫士,或助婚以完娶,或赙葬以终丧。行之二年馀,不以官冷禄薄改其初心,台司贤之,交檄褒奖。先生若固然,不色喜,其口口又如此。

己卯(万历七年)冬,予将与先生计偕北上,先生爱日盛笃,若不欲顷刻暂离。诸生或劝其行,先生日:“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易,斯言何谓也?吾何以进取旷吾定省哉!”治[及]慈闱命下,先生始勉强促装,时已冬仲矣。濒行尊堂忽不怿,先生侍汤药,仅旬馀,尊堂竟尔弗起。先生哀毁跄礼,为丧具殚厥心力,识者称先生大孝,获亲视含袭,可免终天之恨。明年春,先生舆榇将归,宴无以行,诸士子相与控诸当道者,出官帑金以赠,复相顾不忍舍,计为先生引绋而南,且势不可能,皇皇焉如失所凭依,乃谋砻石纪先生德,垂诸不朽。
曩予亦以久恙,弗克上春官,夏友蓟、李友耀、郑友旭、汤友应道、方友矩、刘友文校、吴友宝秀谓余知先生,来属以记。瑀不敢辞,谨拜手飚言日:尼父往口四教衰,有宋胡氏庶几得其遗教。自文定公授荆南,正已律物,讲明忠孝之大端,而安定先生设为经义治事之科,苏湖子弟诜诜多贤,嗣是而后,师道不讲于天下久矣。今之董教事者唯议论词翰焉尔。人人不必其皆有议论词翰,或能立绳约,严科条,俾生徒畏而守,斯亦谓举职矣。乃若躬行以先人,则邈示未闻也,先生力孝于身,黉内外罔不闻知,诸士亦罔不效法,且其质直而口口教人,口不殊衷,行不惰冥,仁以结心,义以作气,盖其素所取重于乡评者,其为教若此,宛乎二胡氏规度矣。

虽然,先生以身教范模昆士,士咸以诚心依归乎先生,若将终身。顾一旦以忧去,有不戚然于中口者,壹人情也哉。惟其悦服之深,而其思慕之切,乃不能以终身之宗挽一朝之别,故勒碑所以永思也。虽先生之德在吾庠者不系碑之有无为存泯,微碑,诸士子之心亦末以自表见矣。它年先生登进士第,进而为国司成,即以今之师一邑者师天下,天下士亦惟蒸蒸乎改观,砥砺文行之风行于寰宇,胡氏二夫子之业可再见诸彝鼎者,斯记可尽乎哉,尚俟太史氏采而续书之云。先生讳大桢,字诜甫,别号近斋,福建泉州晋江人。--时岁庚辰(万历八年)孟夏吉旦立。

《赠柏桥称节妇叶氏旌表序》
人得天地正气而生者,常时操守坚定,则势有所难桡,力有所难夺,利有所难诱。迨乎遇变,则为臣必不失忠,为妇必不失节焉。柏树陈公恒济即世之时,其配叶氏,年方十九,娠惟四月。当是时也,谁保其克全节哉?惟志之坚定,则於簪珥脂粉,悉皆屏弃,稿形垢服,不遑自卹。迨得其子,则曰:“夫幸有后,吾心足矣,更复何望?”子克成立,则曰:“门祚有托,吾事毕矣,更复何虑?”且不溺愛其子,而教以正。其子玉服,年逾五十而常无过举焉。
寻常妇人丧夫之时,其初志亦尝有欲全节者矣,然皆不能保其终也。安人孀居五十余载,而坚定之志,常如一日,仗煜鹿也。迩者县令周候因耆旧皆以为言,乃扁其门,且将达於当道而转闻於朝焉。其族彥孔贤、宗冠、宗辙辈,因予家世通姻,乃率而来征文以赠之。予谓忠臣节妇,尝与日月争光,而久垂简编者,奚在于予之喋喋哉?惟其有俾於风俗,则不得不阐扬之也。然试思之,则又知其有所自矣。盖柏桥陈氏,望镇江南,世有礼义之风。安人渐染之余,则志有所助,宜乎,节之凜凜如是也。夫才之盛者,可显地之腴;人之良者,可见家之善。然则安人一身之节,其又彰陈氏历世文美矣。於戏贞哉!
峕 隆庆二年(1568)仲春穀旦
浙江乡进士眷生林元瑀克中顿首拜撰


参考文献:
1、《民国平阳县志》王理孚修 刘绍宽纂 1925
2、《温州历代碑刻二集》吴明哲编著 上海社科出版社 2006
3、《林氏宗谱》海西镇宋埠社区林家埠村
4、《光绪鄞县志》清戴枚修,张恕纂 光绪元年 1874
5、《明州碑林集录》章国庆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后话:发文不易,如果可以,在下面请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