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有一个小小的园区,面积不到2.29平方公里,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成为科创项目的孵化基地。
这里不只是一个园区,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白下高新区。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一个小地方,能有什么作为呢?
但是,它却用事实证明了,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它们往往是创新的发源地。
在南京,传统产业如钢铁和石化不再是过去的样子。
如今,这些产业已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开始了数字化转型。
可能有些人还记得,钢铁厂以前总是灰尘弥漫,工人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但现在的钢铁生产车间却是洁净的、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工厂。
无人机的应用也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监测环境到送快递,它们已经成了南京街头常见的“飞行器”。
而人形机器人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更是为南京增添了不少科技色彩。
我们经常会在展会上看到那些人形机器人,它们灵活地与人交流,做出各种仿真人的动作。
生物医药的进展更是让人惊叹,一些新药物的研发正改变着我们的健康生活。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南京能够在这么多领域取得突破?
答案很简单,就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只有把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中,才能够激荡起新的生产力浪潮。
而这种深度融合让南京的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推动整个城市的进步。
白下高新区的成功,离不开与大院名校的合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驻地高校大院大所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这些地方盛产顶尖人才,也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想象一下,这些名校不仅在课本上教授知识,还直接把前沿技术带进了园区,与企业联合攻关。
比如,光学领域的专家张俊举教授,在白下高新区创建了江苏卓科光电研究院有限公司。
他利用南京理工大学的原始技术,将光电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
如果你曾经在海事搜救中见到能够探测到五公里以外活体的产品,那就是张俊举教授的研究成果。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
白下高新区与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探索校地合作“创新湾区”发展模式。
借助高端人才力量,高新区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赛道,为南京增添了更多科技含量。
光纤技术的应用大家并不陌生。
但我们要聊的并不是它的传统通信功能,而是光纤测温的创新应用。
你知道光纤还能用来测温吗?
南京九维测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来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可以用于电气设备内部的温度监测,测温范围从零下40度到260度。
即使是在高电压高磁场环境中,它依然可以稳定运行,不会影响安全。
这不能仅仅归结为企业的努力,更要看到背后的“产学研”合作。
九维测控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的合作,是解决技术难题的关键。
这些合作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还解决了特殊材料的供应和光纤的温度传感通讯方式问题。
这里的每一个企业,共同绘制了一幅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图景。
企业有需求,高校有技术,政府搭桥,让这样的合作模式在南京遍地开花。
白下高新区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下一步,他们计划深化“创新湾区”建设,利用好这个平台,充分融合“政府+母校+校友”的力量。
南京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融合,力争成为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有很多企业选择了这里开始新旅程。
比如王超领导的南京九维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与多所高校的合作,他们不仅解决了眼前的技术问题,更通过“产学研”合作得到了不断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
这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白下高新区不仅是创新的乐土,更是人才的聚集地。
院士等顶尖专家在这里创建了众多新研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面对未来,他们充满信心,用实打实的行动扛起挑大梁的省会担当,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主引擎的激活和产业创新主支撑的夯实。
南京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不断突破发展瓶颈,打造真正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的科技与产业融合之路,充满着奋斗和希望。
白下高新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创新的力量。
南京在不断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夯实产业创新主支撑,并畅通成果转化主渠道。
未来的南京,必将在全世界的创新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也让普通人的生活发生变化。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那些不起眼的园区,往往在那里,孕育着最具潜力的变革力量。
希望每一个小地方都能像白下高新区一样,通过科技与产业融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南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创新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