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届年轻人来说,钱比命重要

笑笑看养护 2025-03-15 08:44:37

一件衣服从T恤改到短袖再到背心。

25元解决一个月晚餐。

DIY鹅绒服,只需要三步。

这可不是标题党,而是豆瓣抠组er们的日常。抠组,全称抠门男性联合会和抠门女性联合会,分别创立于2015年5月和2018年2月,两个小组中共有90多万抠门人士在此聚集。或者,还要加上编外成员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和不买小组。很难相信,这种极端节俭、疯狂攒钱的生活背后的主人公是一群90后、00后。

当大众对年轻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买买买”“超前消费”等标签上时,小组成员们已经站在消费主义的另一端,衣食住行全面下手,钻研抠门的绝学。分享省钱妙招,交流抠门心得。在这里,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

抠组人抠起来,连自己都害怕。有人坚持记账15年,有人专门学习薅羊毛的专用名词,有人为了省钱,自己在家染发、卷发、种菜……抠组人抠得五花八门,抠得千奇百怪。

几年前,豆瓣抠组一女子省吃俭用抠出两套房的新闻,把抠组带到大众视野面前。彼时舆论似乎还在探讨,“每月工资储蓄率达到90%,一年用在买衣服上的钱不到100块”这种过分节俭的生活是否可取。“这只是活着,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有质量吗”等评论点赞破万。

而近几年,随着抠组成员数量不断增长,“攒钱组”“不买组”等各类抠门分支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慢慢出现。不难看出,一直被视为消费主力军、“月光族”的年轻人们,对消费的见解似乎已经悄悄发生了转变。

小灵,95后,毕业后留在老家县城工作,看到抠出两套房的新闻后对“抠组”产生了兴趣,并火速加入成为了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中的一员。

老家的工作虽不比大城市忙碌辛苦,与之伴随的是工资的缩水。而老家的消费水平却并不与薪资匹配,工作几年仍旧攒不下钱,没有父母的帮衬买房买车等“人生大事”更是遥遥无期。

面对网络上对于王神爱的抨击声,小灵有自己的看法。囊中羞涩的尴尬无法让脚趾抠出真正的三室一厅,但是加入抠组却可以。几年来,小灵跟着抠组“前辈们”精打细算,虽然仍未完成买房的愿望,却也已经实打实有了一笔客观的存款,生活变得有底气了起来。

抠组中,小灵同款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本质和内心的满足。甚至在朋友圈里流行起反向攀比,买到便宜的东西仿佛中了六合彩,一定要在朋友面前挨个炫耀一遍才肯罢休。省钱省成学问,抠门抠出五花八门的艺术感。

"薅羊毛"是抠组永恒的最热话题,红包、打折、优惠券是不能放下的三板斧。有经验的“老饕”能够深入研究各种签到红包、APP积分、购物平台的优惠券,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找不到,最终整理成专门的"薅羊毛"攻略,力争把所有能领的优惠收入囊中,一跃成为组内热帖,连续几年不停有人跟帖回复。

这里有人教你如何用信用卡积分,一年内免费住十几次五星级酒店;有人开贴分享外卖平台的优惠规则,合法合规吃上“霸王餐”;还有人不语,只一味发布拼单、返利链接,直接把日常消费搞成了“0元购”。

等待是抠组er的必备修养,看上了东西一定要沉得住气,等到打折的时候再下手。为了省,抠组er可以每天按时签到领红包、攒积分,也可以为了超市特价等到晚上九点后购物。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薅到羊毛的爽感,不愿透露姓名的momo在评论区激情评论:10块钱的奶茶没什么,但薅羊毛得来的10元买了奶茶就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如果说薅羊毛是抠组的核心话题,那极简生活就是抠组的当家理念。momo的收藏夹里,五花八门地收集着断舍离简化生活的方法经验或是亲身感受。对于momo本人来说,周末最享受的快乐就是整理衣柜和北漂的出租屋。每一次整理和舍弃都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东西。钱,不就这么省下来了!“周末和自己的独处还让我精简了社交,这是我的精神断舍离。”momo补充,不必要的社交也节省了许多用于交友的消费。抠点,反倒对自己更好!

不得不买?抠组er的四字真言:二手、平替。闲鱼等二手市场平台自然是人人知晓,而抠组教你的,是二手市场上的潜规则。降低二手商品踩雷风险的总结,如何与卖家杀价的话术一览。买不到二手那就消费降级,在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中搜索关键词“平替”,共有600多篇贴子。洗护用品、读书产品等等,神奇网友像哆啦A梦一般都能给出自己的经验。

平替的更上一层楼,是自制DIY。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贫穷可能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但抠绝对会提升人的动手能力。momo的第一次DIY,是在大学寝室自制蜂蜜柠檬水,拼多多买的柠檬和蜂蜜,室友闲置的密封玻璃瓶,一杯奶茶钱解决了宿舍六人份的小甜水需求,把室友们抠得心服口服,给自己抠出好大一份成就感。

种地服在阳台开辟家庭菜园,装修服用废弃瓦楞纸给自己搭了茶几桌子,抠得绿色又环保,这些呆在收藏夹里的DIY流派是momo的下一目标,她给自己取名,新时代“手艺人”。

抠门,是因为穷吗?

抠门女性联合会的简介似乎给出了答案:因为穷,所以抠。而相对应的,抠门男性联合会的简介却是: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穷也许是抠的原因之一,但加入抠组绝对不只是因为穷。

加入抠组之前,大力也一直过着有些抠门的生活。因家境并不富裕,学生时期的大力总是需要对兼职工资精打细算,为生活费和学费做规划。但一个人省钱,总会有无力或者难以坚持的时候。抠组给了大力一种陪伴感,原来不止自己是这样生活的。

“缺钱、攒钱不丢人,有时候看帖主的ID,感觉像朋友似的,网友。”在抠组网友的陪伴下,大力度过了余下的学生时光,也在毕业后顺利换完了助学贷款。但是大力并不打算退出抠组,省钱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事,是需要践行一辈子的事。习惯了,大力这样说。

与大力不同,萱萱是在工作后几年才成为“抠门”的信徒。如同王神爱在《和陌生人说话》访谈中提到的一般无二,同样在广告公司做消费营销的萱萱,工作中时常见到用广告制造焦虑,促进消费的案例。“我发现在工作中我割别人韭菜的同时,生活中自己也是被割的韭菜。”刚工作的几年,萱萱时长为了面子工程透支收入,还花呗时追悔莫及。认识到消费热潮背后的陷阱后,她开始对大肆“买买买”的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审视,敲响警钟。

加入抠组后,萱萱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聚餐前先打开大众点评查查团购,购物不再激情上头,而是先问自己三遍是否真的需要。缩减开支、降低物欲,识破消费市场的套路,明白什么是“智商税”、“被创造的需求”。这是为未来人生进行的财富保卫战,也是萱萱进入社会真正的第一课。

抠组可不是国内的专利,远在大洋彼岸的reddit上,有一个Frugal(节俭)板块,可谓是抠组国际版。国际版的镇站贴,是一位被欧美装修人工费震慑到的欧美抠er,自己从头学起,一个人组成一整个装修队,最后只花200美刀的材料成本,给自己厨房贴好了瓷砖。

国际服聚集了二百多万欧美会过日子人士,自制衣物、编织地毯、社区捡垃圾代替健身房消费。抠门实力,与抠组称得上是卧龙与凤雏。

暴打消费主义,消费降级,抠门的年轻人到底为了什么?

15岁时许愿25岁去冰岛,25岁在等15号发工资。工作前幻想自己是电视剧中的精致白领,最终把自己过成貔貅,等待工资、品味余额,聊医保社保,变成俗世男女。点开一位抠组资深成员的主页,简介中写着这样一段话。

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总是成长在激烈频繁的动荡中。疫情突如其来,将生活搅乱;学习理财,网红基金却一蹶不振;就业市场低迷,一人份的工资做三人份的工作也抵不过裁员危机;房价暴跌,曾经的上进却迎来负债的结局......未知、无措、茫然,不安的因素频繁刺激着感官。

在抠组内谈及抠的缘由以及意义时,高赞答案也多是与这种情绪相关。“经济不景气,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过以前的生活”“害怕35岁真的会失业”“生一场病才明白攒钱多重要”“没有安全感,控制花销才能有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

从象牙塔中出走,踏进现实中来,似乎只有稳定的存款才能对冲生存焦虑带来的恐慌情绪。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存款从哪里来?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抠,从节流中省出来。

“抠”完全不是一个贬义词,正如男抠组组长说的那样,抠组er抠自己不抠别人。“抠组聚集了一群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正因为他们对待生活非常认真,所以才愿意为了生活本身去精打细算,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别有乐趣。”无独有偶,王神爱在面对舆论做出的回应中也提到:“自己的抠是一种取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尽全力去努力生活。”她的观点并非一点也不要消费,而是不要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同样,也不要变成抠的奴隶。

抠,应该是一种对对于生活的掌控能力,对于消费主义的独到见解,对于生活点滴的智慧。过度节省并非抠组所倡导,在一包挂面吃一周的帖子下,评论区总是有热心的建议,如何用相同的花费而吃得营养更均衡,怎样的食物比挂面更有性价比。没有人探求帖主一周只吃挂面的缘由,但关心你的身体健康。

时代发展将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毫不留情地向所有人呈现,发达的社交媒体打破圈层,一块手机屏幕就能看到光鲜亮丽世界,看到别人精彩绝伦的人生。但在抠组,可以看到最真实的声音,那些质朴无华的的生活建议,带来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感。这就是多数人的人生,在柴米油条中度过。不过别怕寂寞,点进会员赠送专楼,会有组员朋友请你免费看部电影,听一支歌。

在加入抠组的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欲望是可以抵抗的。他们站在消费主义的对立面,向消费与幸福的等号关系提出质疑。不再通过商品来定义自己的幸福与否,而将注意力放在追寻生活的本质和内心的满足。

无论是出于经济压力还是生活方式,入驻抠组,似乎是年轻人在生活的漩涡中,抓住的一只桅杆。

通过“抠”找到了一种新的选择,想要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文字|宋淮

编辑、视觉| LZZ

图片|见文中标注

* 应要求,文中受访人均为化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