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压8年,张若昀这部古装历史大剧终于来了

张小闹养车 2025-04-16 17:53:29

2025年4月14日,当国家广电总局突然颁布一纸发行许可,为一部被雪藏8年的作品《霍去病传奇》改名后的《风起大漠》打开复活之门,业界瞬间沸腾。

八年沉浮:被争议拖入冰河期的战神史诗

2018年,《霍去病传奇》尚未播出,编剧张健(也是张若昀的父亲)就遭到了史学爱好者们的质疑,主要矛头集中在“魔改剧情”之上。

霍去病,本是23岁封狼居胥的天才将军,剧本却设置了与匈奴王子伯力的“亦敌亦友”关系,同时在70多集的体量里还加入了多段情感纠葛。

历史粉愤怒地指出,这种大规模创新早在《大漠谣》时就曾踩过雷,观众对侵蚀历史人物本真的“过度浪漫化”异常敏感。

随后,“限古令”与“注水剧整治”合力打击,一部本该热血昂扬的战神史诗,竟悄无声息地冷冻在影视库中。

进入2025年,出于政策自救与对市场的考量,片方大刀阔斧删减剧情,将原本92集硬生生裁到75集。

大幅弱化霍去病与匈奴王子“惺惺相惜”的桥段,重新聚焦汉匈对峙本身,也用更多严格考据的战役场面取代了情感纠缠。

历史重构:在史书铁痕与影视想象间走钢丝

真正让历史剧有“筋骨”的,不止是宏大叙事,还有对史书记载的尊重与对时代精神的敬畏。

《风起大漠》之所以能重新获得观众与监管层的信任,正是因为剧方在删改后请来了三位秦汉史学专家为剧本把关,做到了每一场战争都有明显且可信的史料依据。

司马迁的刀与剧组的笔

《史记》里,司马迁曾对霍去病“方死绥和,亦不省士卒”的描绘颇具争议,很多人指责霍去病不够关心部下。

而剧中却作了相对巧妙的处理,安排一场他深夜探望伤兵、甚至为其敷药的情节,同时让军法官出面警告“将军当持威仪”,于是塑造了霍去病“心怀士卒却又不得不表现严酷军纪”的面向。

这种把史书披露的“不省士卒”与人文关怀融合的创作方法,恰恰显示出编剧在历史留白处的大胆尝试,既保留了司马迁的审视口吻,又给霍去病额外注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温度。

长安城的时空折叠术

这部剧最让人惊叹的或许是花费2.3亿重建了16万平米的长安城外景。

从朱雀大街的宽度,到未央宫前殿的基址高度,都有《三辅黄图》等古籍的支撑。

剧组甚至采用了“倒叙式搭建”的方法,先模拟汉武帝晚年时期的未央宫样貌,再一点点反向回推到霍去病当年的宫殿结构和装修新旧。

在宏伟的实景中,观众或许能亲眼感受到时空仿佛被折叠,从古书里的只言片语,到眼前栩栩如生的瓦当、立柱,每一帧都在唤醒两千多年前的盛世余音。

甲胄里的科技考古

服饰与兵器,往往是古装剧最能出彩的地方,同时也最能暴露制作团队的诚意。

剧方为了还原汉代的玄甲,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对考古出土的甲片成分进行X射线检测,并采用冷锻工艺手工敲打成形。

张若昀在片中身披的那套鱼鳞甲重达38斤,比现代一些防护装备还要沉。

他必须在零下20℃的沙漠里拍摄打戏,连续摔伤多次,那股在厚重甲胄下奔袭的气势,显然并非姿态造作就能假扮出来。

权谋与热血:历史剧的双螺旋基因

一部好的历史剧,必然在朝堂布局与沙场征伐之间找到平衡。

纵观《风起大漠》,权谋与热血两条主线交织,正如双螺旋结构,一方面是群臣角力、宫闱暗涌,另一方面是铁骑出征、刀剑相向。

朝堂博弈的显微镜

在这部剧中,黄维德饰演的汉武帝一改以往某些影视剧里“高大全式”的明君刻板形象。

他有时意气风发,有时又深不可测。

他面对霍去病请战时,先沉默地抿一口卫子夫递来的羹汤,下一秒却猛然摔杯授令,态度转变之迅猛,让朝堂噤声。

据说这个细节源自《汉武故事》中“啜羹示警”的记录,将帝王心术化为颇具象征意义的物件语言,令观众对皇权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战场美学的暴力诗学

剧中大战河西的长镜头成为主要噱头,动作指导团队特意研究汉代兵器“殳”的历史使用方式,让张若昀跟匈奴演员在实战中演示环首刀与弯刀对抗的冷兵器张力。

最具冲击力的一幕当属“车悬阵”,大约200匹战马在腾空呼啸中编织成阵,需要精准计算每匹马的速度与方位,否则极易发生踩踏事故。

当沙尘与鲜血扑面而来,那种“暴力诗意”似乎把千年前的河西走廊再度拉回眼前,让人心生敬畏。

和亲制度的血色浪漫

剧中毛晓彤扮演的蓁娥,经历了一段相当曲折的“和亲”剧情。

她初到匈奴时衣饰上绣着象征柔弱的忍冬纹,后来渐渐换上鹰隼纹昂扬对抗。

这一角色糅合了历史上细君、解忧公主的故事原型,面对异国强权,她既要维系汉匈之间表面的和平,更要在夹缝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当她在冰天雪地里用鲜血写下“愿身不复生王家”,将家国与个人的伤痛彻底撕裂,这种血色浪漫正是历史剧少有的震撼与悲壮。

演员的涅槃:从流量鲜肉到历史剧标杆

没有演员的投入,就不会有真正让人信服的历史共鸣。

《风起大漠》的演员阵容同样经历蜕变,从张若昀到胡军、再到白宇,都投入了极大心力,用表演去破除“流量”和“偶像”的标签。

张若昀的两次穿越

这部剧中张若昀要扮演一个二十出头却已官封骠骑将军的霍去病,注定要更冷峻、更桀骜。

为此,张若昀每天凌晨4点开跑训练体能,阿拉善右旗零下20℃的环境里,他策马冲锋却多次摔伤,浑身是土也要爬起来继续拍摄。

监制侯鸿亮这样评价他,“他把这股现代青年的锐气融进古代铁血里,呈现了别样的霍去病。”

胡军的单于辩证法

原本就以硬汉形象著称的胡军,这次饰演匈奴单于,则更加注重人物多维度的塑造。

他翻阅了《匈奴帝国史》,设计了一个并不常见的细节,他在朝堂时左手捻佛珠,右手执弯刀,象征游牧与宗教的矛盾交织。

拍摄屠城情节时,他坚持用羊血包来还原“剺面饮酒”的激烈场景,散发的血腥气甚至让他忍不住生理性呕吐,却也成就了角色那股原始野性的震慑力。

白宇的对手戏哲学

白宇饰演的伯力,是剧方早年设定的匈奴王子角色,虽遭大量删改,但在保留下来的剧情中,他与霍去病的沙漠对峙颇具看点。

其中一幕是他抛出羊皮水囊,霍去病似乎踉跄接住,这个简短的动作体现了草原文化中“赠水为敬”的礼仪,后来考古学界也证实匈奴的确有类似风俗。

在虚构与史实的碰撞中,角色因此拥有了更可信的民族骨血。

被时代耽误还是资本的妥协?再问历史剧生机

这部剧的重见天日,究竟是对政策环境的巧妙迎合,还是国产历史剧再崛起的燃点?

其删减与重塑最大的意义,也许在于证明,历史剧唯有敬畏史料、尊重观众、兼具创意与考据,才可能获得真正的生存空间。

在不少观众印象里,古装历史剧常陷于“水”与“俗”之争。

要么过度娱乐化,只剩噱头;要么纯史官口吻,难逃空洞苦涩。

《风起大漠》历经八年沉浮,或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寻到平衡,既保证剧情的可看性,又不让权谋、战争、和亲等中华历史的雄浑与沧桑沦为表面化包装。

当一部好剧真的把汉代铁蹄声敲进我们血液里,它便不再只是资本操盘下的冰冷产品,而成为一种唤醒、一次碰撞。

结语

当《风起大漠》的片花再度铺开,许多人都在热议,历史剧的未来何去何从?

也许这部剧的历经磨难恰恰证明,真正经得起时间和监管考验的作品,离不开对史实的严谨考据,更无法缺席对现实与人性的注脚。

它既需要在刀剑间展开生死博弈,也要在人物相遇、相惜、相离的故事中,呈现出对民族精神与历史沧桑的深切敬畏。

或许真正能支撑历史剧前行的,不是噱头,而是血与火锻造出的信念。

0 阅读:14

张小闹养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