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有六分之一的母亲是单亲妈妈,“寡妇”多也成了这个纯纯内陆国的一个特色。

蒙古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99人/平方公里,放眼全世界都属于“地广人稀”的地方,但首都乌兰巴托,作为蒙古国的各种“中心”,人口150万,要知道蒙古国一共才300万人口,而且这是个十分年轻的城市,35岁以下的人口占八成,这其中又有七成是女性,其中有15万女性是单亲妈妈。
首先,苏联解体后,蒙古国就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再加上游牧民族,多少有点“不顾明天,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其次,蒙古国的男子普遍大男子主义,嚷嚷着得娶两个老婆才行,因为一个老婆赚钱不够他们买酒喝,在这样的情况下,蒙古国姑娘,压根不想结婚,不如谈个恋爱,找个情人,直接生孩子,关键是,成为单亲妈妈,在蒙古国也不会被指指点点。
这里有点历史渊源,游牧民族的女性和农耕民族的女性在外形上普遍存在很多差距,常年过着游牧生活的女子,一般身体健壮,在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尽管蒙古国男人大男子主义,可蒙古的女子也不是任人欺负的善茬,单亲怎么了,只要自己乐意,未婚生育不叫事,甚至在过去,蒙古老百姓是鼓励女孩多与强壮的男人生孩子,哪怕男人随时可能离开,有本事生三五个,也只会让众人竖起大拇指。
在蒙古国有30万的单亲妈妈,城里的年轻女性更愿意未婚生育当单亲妈妈,还有一部分单亲妈妈是“失去”丈夫,不得不成为寡妇。

在蒙古国男性很早就要承担家庭的负担,读书的机会并不比女孩多,所以在蒙古国有个另类的现象,就是受教育程度,女性是高于男性,而没有读书氛围的男人保留了大男子主义的思维方式,高知女性自然也不愿意下嫁。
不是寡妇的“寡妇”说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里,再说说周边广阔牧场上,也有数不清的单亲妈妈,这里多是丈夫有意无意抛弃成为寡妇的。
感动无数人的纪录片《蒙古高原天气晴》,主角小女孩普洁的父亲就是去首都乌兰巴托打工,从此音信全无,妈妈和外婆拉扯女孩在牧场艰难求生,这样的家庭在蒙古国很普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蒙古国大量男性劳动力都去大城市寻找机会,周边地广人稀的牧场,基本只剩下了孤儿寡女和老弱病残,哪怕是通讯发达的地区,只要有人打定主意避而不见,找人也十分困难,更何况通讯手段还比较落后的蒙古国,这些单亲妈妈想要去人海茫茫的大城市寻夫,几乎是不可能有结果,再说,硕大的牧区,如果牲畜无人照顾,必然损失惨重,这可是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自然不能舍下不管。

加上蒙古自古,就有在娘家生下不知孩子父亲是谁的传统,丈夫的死活没有那么重要,在这些有夫之妇的眼里,“丈夫”恐怕已经名存实亡。
赞同一夫多妻蒙古国是世界上少有赞同“一夫多妻”的国家,并不是女性社会地位低,恰恰相反,是蒙古女人压根不在乎孩子他爹是谁?
蒙古国女性占比达到51%,教育程度高,吃苦耐劳,是干活的好手,目前蒙古政府体制内女性占52%,教育系统女性占比72%,卫生部门更是高达80%,反观男性就比较拉跨,学历越低的男性大男子主义越严重,几乎不做家务,导致优秀的男人都是稀缺资源。
再说自从苏联解体,对蒙古国的影响可谓巨大,自由主义一通搅和,国有企业被私有化,贫富差距一夜之间就出现了,2014年又经历了第二次经济衰退,使得蒙古国的老百姓彻底“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家底的男人也就成“国宝”了。既然蒙古国女性不在乎单亲妈妈这个身份,比起做优秀男人的地下情人,成为妻子更稳妥,毕竟孩子可以继承了好基因和家产。插一句,这侧面也告诉某些渴望“一夫多妻”的男人,一夫一妻一定程度是保护普通男性的择偶权。
这样听上去奇葩的理念,放在蒙古文化中,也不难理解,毕竟在过去,寡妇只要有孩子,是可以全权掌握家庭财产的,可如果寡妇再嫁,那前夫家的资产是可以一并带走的,因此,游牧民族采取了备受争议的“继婚制”,弟弟可以娶嫂子,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妻子,只要不是生母就行,就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对于蒙古国寡妇多,还支持一夫多妻的情况,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