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各有一对仇敌,他们都是谁?为何只有蜀国双方没有和解?

向日葵谈历史 2023-04-22 02:43:27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对仇敌,其中魏吴两国双方都是武将,而蜀国却是一个武将与文官互相看不上眼。他们都是谁?

魏国:张辽与李典

张辽与李典同为曹魏名将,还曾同守合肥城,在逍遥津一战大败东吴,堪称名将典范。但演义中并没有说明为何两人结怨,只从旁人口中得知。如合肥之战时,原著中只是说道“李典素与张辽不睦”,并没有做过多解释。而李典为人忠厚,与人友善,除非是个别恩怨,想李典为人也不至于怀恨在心。

当然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正史中李典并不是与乐进同时投奔曹操的,而李典与张辽确实有仇。因为李典的从父,也就是叔父李乾曾在乘氏县很有实力,宾客数千人,并在初平年间投奔了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大功。吕布在兖州作乱之时,其部下想招揽李乾,但李乾没有同意,便遭到了吕布部下的杀害。李乾去世后,部队由其子李整统帅,李整死后,便由李典统领。而张辽早期曾为吕布部将,所以有很大可能参与了谋杀李乾的事件,而李乾毕竟是李典的叔父,所以说,李典没有找张辽厮杀,已经算的上是深明大义了。

但张辽虽然与李典有仇,但在大义面前也毫不逊色。合肥之战时,张辽为主将,与李典乐进三人同守合肥。收到曹操木匣:“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心中自然明白其中缘由,于是张辽提议迎面打击孙权,先折其锋锐,然后方可安心守城。谁知李典沉默不语,乐进也恐寡不敌众。张辽见状,大呼二人全然不顾公事,自己宁死也要与孙权决一死战。李典见张辽气概如此,便欣然表示不敢以私废公,愿听张辽调遣。这才有了张辽,李典,乐进三人合力守合肥,张辽大战逍遥津的美谈。

原著中写道:张辽曰:“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便教左右备马。李典慨然而起曰:“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

吴国:甘宁与凌统

甘宁与凌统可以说是三国中有名的死敌,因为甘宁在黄祖帐下效力时,曾在江夏一战射死凌统之父凌操,杀得江东大败而回。俗话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凌统血气方刚,自然少不了与甘宁大打出手。

如皖城之战,甘宁身先士卒打倒太守朱光,先登入城立下头功。正当孙权大赏三军,吕蒙上座与诸将痛饮之时,因为诸将多次赞赏甘宁勇武,凌统便心生不悦。凌统拍案而起,在诸将面前舞剑助兴,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凌统又看不惯甘宁了。甘宁自然知道凌统心思,便舞双戟来战凌统,幸亏有吕蒙拦截,以及孙权及时赶到,两人险些闹出人命。

但是甘宁并非一般人物,在合肥之战时,见曹休暗放冷箭射倒凌统,为了助凌统,甘宁一箭射中敌将乐进额头。事后凌统询问谁人射箭,方知道是甘宁。于是两人摒弃前嫌,结为兄弟,成为一番佳话。

原著中写道:凌统回寨中拜谢孙权。权曰:“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宁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

蜀国:魏延与杨仪

魏国与吴国是都是两个武将结仇,而蜀国确是一文一武不对付,而且两人都是诸葛亮最得力的助手。如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宿将,更是继五虎上将后的蜀国第一名将。至于杨仪虽然只是一个长史,但却是个理财高手,帮诸葛亮安排军需粮草,弄得明明白白。可以说两人都是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谁知两人却势同水火。

无论演义中还是正史中的魏延都是一个战功赫赫却脾气暴躁,自恃勇猛的人物。魏延总是小觑蜀国诸将,凌驾于众人之上。而其他人也知道魏延的性情,总是低声不语。而杨仪却很有“书生本色”,认为魏延再强,也不能如此放肆。于是两人总在朝堂吵闹,甚至有时候魏延气得拔出宝剑要斩了杨仪,而杨仪却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哭流涕。这时只要老好人费祎出来劝解。

有诸葛亮时,两人都不敢有太过放肆的举动。而诸葛亮病逝后,将军权交给了杨仪,命魏延断后。魏延哪里肯受杨仪节制,于是抢先撤军,焚烧栈道,向后主报告杨仪造反。而杨仪同样也派使者向后主报告魏延造反。

两人相遇之时,杨仪命王平,马岱等人将魏延诛杀。甚至杨仪看到魏延首级时,竟然用脚踩着魏延的头颅,痛骂:“恶贼,看你还怎么作乱!”可见两人仇深似海。而杨仪在魏延死后不久,因痛恨后主没有重用自己,反而让后生蒋琬执政,心生不满,被后主贬为庶人。杨仪气量狭小,羞愤而死。自此魏延与杨仪,两人都没有得到好下场。

总结,三国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但也少不了爱恨情仇。魏国张辽与李典,东吴甘宁与凌统,以及蜀国魏延与杨仪堪称三国三大仇敌。但张辽与李典,甘宁与凌统都能顾全大局,以大义为重,方能化干戈为玉帛,成就千古佳话。

至于魏延与杨仪,却势同水火,全无善终,这是为何呢?估计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两人没有共事,互相不了解。如魏延往往驰骋沙场,马上立功,而杨仪却在国内调集粮草,两人从无交集,所以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本领。而张辽,李典,甘宁,凌统四人,都有同生共死的战场经历,自然容易找到共鸣。试想魏延觉得杨仪只会动动笔杆子,而杨仪却认为魏延只是匹夫之勇,两人岂能不产生矛盾。

其二,两人气量狭小,好胜心切。魏延性格高傲,总是凌驾诸将之上,自然有其战功,但却不能容物,必然会与同事产生矛盾。至于杨仪嫉妒心极强,认为自己是继丞相后第一人,见不得蒋琬高于自己,总是大放厥词。魏延与杨仪同为小肚鸡肠之人,岂能同事?

第三,诸葛亮没有妥善安排。其实这也不能怪诸葛亮,因为蜀国后期人才匮乏,魏延与杨仪都是干才,诸葛亮也是无奈只能这样安排。让魏延断后,不听军令就让其自便。而杨仪确实是当时听命于诸葛亮而又不惧魏延之人,只有这样的人领着军队才能安全退入汉中,防止魏延夺权。不过诸葛亮放任魏延的做法的确不对。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欢迎留言讨论!您觉得诸葛亮应该如何安排后事才对?

0 阅读:64
评论列表
  • 2023-04-30 11:48

    凌统演员表情动作过于夸张,像唱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