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九州岛南端的宫崎县,有一座被当地政府反复强调为“象征和平”的建筑——和平塔。
每年春夏之交,樱花绽放之际,无数日本民众、学生,甚至外国游客来到这里,或观赏樱花,或在塔前祈望和平。
可在这座名为和平的塔,却始终存在一个神秘又充满血腥的争议:这座塔被认为实际上是一座压着中国血泪的“镇魂塔”。

在这座塔的塔底,压着238块中国石头,曾有众多中国人来到塔前抗议,要求日本归还这些中国石头,但日方却对此视若无睹。
尽管这座塔存在巨大的争议,他们也至今不肯拆除,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建造这座塔的初衷。
那么这座塔究竟是什么塔?它为何会被认为是镇魂塔?塔下压着的238块中国石头又有什么特殊的来历?

在宫崎县的和平塔下,石碑上曾铭刻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八纮一宇”,它比“和平”二字更能揭示塔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这个名字,表面上看似与神话中的天皇征伐世界的理想相关,却深刻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膨胀的野心和侵略扩张的策略。
“八纮一宇”这个名字最早源自日本古代的神话与史书,据《日本书记》记载,这四个字的由来可追溯到神武天皇的建国故事。

在神话中,神武天皇所说的“八纮”,意指整个天下,而“一宇”则是指统一天下的宏大理想。
最初,这一词语表达的仅是对世界统一的美好愿景,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八纮一宇”逐渐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迎来了自我变革的关键时刻,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日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军事与政治改革,以图追赶世界强国的步伐。

维新后的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迅速崛起,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强大,使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在社会各阶层中迅速渗透,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
明治天皇推行的“富国强兵”政策,使得日本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外扩张的迫切欲望。
“八纮一宇”的思想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滋生的,它并不是单纯的文化象征,而是日本当时军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日本通过“八纮一宇”宣扬着对全世界的统治权,进而对外扩张和侵略的意图愈加明显。
在“八纮一宇”理念的推动下,日本的侵略行为开始蔓延,首先是甲午战争,紧接着是对朝鲜的吞并,再到之后的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侵略。
1930年代,日本正处于军事扩张的高潮时期,随着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在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中,“八纮一宇”成为了日军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思想。

1940年,正值“八纮一宇”思想最为风行的时刻,日本政府决定在宫崎县建造这座象征帝国主义雄心的塔。
宫崎,这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地方,是神武天皇东征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象征性的一块“圣地”。
塔的设计和建造,完全符合了当时日本政府的政治理念与军事需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更是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宣示:日本的扩张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塔的建设动用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力,其基石也充满了象征意义——来自日军侵略各地的石料,包括来自中国东北、台湾、朝鲜半岛等地的文物。
238块石头1940年,当日本决定建造“八纮一宇”塔时,日军不仅仅是在建筑上投入大量资源,更通过一种残酷的方式,获取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料。

这些石料来自中国一系列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尤其是南京,而这238块石料中的大多数,来自南京的几个重要历史遗址。
它们包括了来自南京明故宫、紫金山、东水关等地的石块,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石刻浮雕,刻有“麒麟”这样的中国神兽图案,极具历史价值。
日军以极其野蛮的手段,将这些地方的石材掠走,带到了日本,成为了“八纮一宇”塔的基石。
“八纮一宇”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纪念建筑,而是一个充满侵略与扩张意味的象征。

日本为了表达自己的军事霸权,甚至在石料上刻下了“南京紫金山麓”“南京中山陵”等字样,毫不掩饰它们的来源。
这些被掠走的石块,从此成为了日本侵略历史中的一部分,永远烙下了血的印记。
“八纮一宇”塔的建设,实际上是在中国历史上深深的伤口上撒盐。
那些南京古石,不仅是文物,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尊严。

它们被侵略者所抢夺、所践踏,而今又成为塔基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侮辱,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伤害。
而日本至今拒不归还这些文物,继续让这些石块压在“八纮一宇”塔下,显现出的是一种历史的遗忘和对过去罪行的回避。
这些石块,象征着日军对这些地区的侵占与掠夺,也代表着日本扩张计划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这座塔一直被认为是一座“镇魂塔”。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清算,无论是东京审判上被审判的战犯,还是日本国土上的众多象征军国主义的建筑物,都在盟军的压力下被逐一拆除。
几乎所有带有侵略性质的遗迹都成了被清除的对象,但令人惊讶的是,位于宫崎县的这座“八纮一宇”塔,却逃过了拆除命运,甚至后来被悄然赋予了“和平之塔”的名号。
这种改名,无疑是为了掩饰过去的罪行,将其包装成符合战后和平时代要求的建筑形象。

日本通过这种“变脸”式的历史修改,意图将其原本的侵略性质洗白,伪装成象征和平与对外友好的建筑。
“和平之塔”的改名,尽管让它脱去了历史上军国主义的外衣,但它并没有真正消除掉那些曾经属于战争的阴影。
历史的真相并不会因为改名换姓而消失,对于中国和其他曾遭遇日本侵略的国家来说,历史的伤口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记忆中。

尽管“和平之塔”如今在日本成为了一个象征和平与纪念的地方,但对于许多人而言,它依然是战争的象征,是一座象征着屠戮与掠夺的塔。
讨石行动2015年,南京市民吴先斌带领的“和平之旅代表团”,从中国远赴日本宫崎县,开始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讨石之路”。
这一行动的目标明确而深远——不仅仅是为了寻回那些被日本侵略者在二战期间掠走的南京古石,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历史真相的关注。

代表团的行动并非一时兴起,吴先斌,作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的馆长,亲自带队,目的就是要揭开埋藏在日本“和平之塔”下的南京古石的真相。
这些石块,不仅仅是几块古老的石料,它们承载的,是几百年中国文化的记忆,是南京历史的象征,是日本侵华历史中的一段屈辱。
每一块石头,都是对历史记忆的践踏,是侵略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残忍掠夺。
“讨石行动”并非轻松之事,在日本,南京古石的归还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甚至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冷漠。

许多人不知道,甚至不了解这些石料的历史与价值,日本方面也不愿意轻易回应中国民众的要求。
尤其是在战后长时间没有彻底反思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对于侵略历史的回避,依旧深刻影响着民间舆论和政府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吴先斌和他的团队并未放弃,代表团通过拉横幅、举办讲座和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将南京古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一揭示给日本民众和媒体。

横幅上的“还我南京古石”几个字,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呼喊,它们背后是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是对文化遗产的捍卫,是对中日两国未来关系的深思。
在日本国内,这一行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虽然部分民众对南京古石归还的事情并不关心,但也有不少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历史的严重性。
一些日本学者和历史研究者也开始主动参与讨论,呼吁日本政府对这一事件进行反思,并与中国开展对话。
与此同时,这一事件也在日本国内的媒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报道。

一些主流新闻媒体如《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对中国代表团的“讨石行动”进行了频繁报道。
虽然报道中有着不同的声音,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使得南京古石的历史背景和日本侵略历史的痛点被进一步揭示。
与此同时,吴先斌和代表团不仅在日本进行外交和文化层面的努力,还通过联合国内外的文化和学术力量,推动这一行动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间的积极行动,向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中国不仅要求归还失去的文物,更要求日本官方正视那段历史。

吴先斌带领的代表团,在多次与日本相关部门和文化机构的交涉中,逐步推动了关于南京古石归还的讨论。
这场跨越国界的“讨石行动”,不仅是一次文化遗产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中日历史关系的深刻反思。
在这条“讨石之路”上,吴先斌和他的团队展示了坚定的信念与决心,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间在历史正义上的呼声。

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历史诉求,更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捍卫自身文化和尊严的宣言。
无论南京古石是否能真正归还,这场“讨石行动”都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不可忘却的伤痛,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唯有正视过去,才能共同迎接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