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考上了翻身当官发财简直是一条龙服务。
所以这个全国大考的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可在1057年,宋朝南丰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却有一户姓曾的人家创造了一个堪称奇迹的记录:
曾巩与他的家人——三位弟弟与两位妹夫,共同赴京参加科举,竟然全部顺利通过,取得进士及第的殊荣。

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野,简直是祖坟冒青烟的成就。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曾巩又是何许人也?
朝着科举前进的曾家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立以来,变化不小,没变的是选拔标准,一直以“才学”作为评判的核心。
尤其是在宋朝,科举考试不仅包括诗词赋文,还涵盖了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和策论。
光有文采不行,脑子和见识都要有。

从最初的县试到府试、院试,直至礼部的会试和最终的殿试,经过这些层层筛选,最终能登上进士的宝座者少之又少。
但这依旧不能阻挡全天下学子的脚步,曾巩就是其中一个。
曾家高祖曾洪立、曾祖曾仁旺都在唐朝任职,成为了朝廷中的一员重臣。
祖父曾致尧,曾任太常博士,父亲曾易占,尽管在仕途上屡次遭遇挫折,但凭借过人的学识和刚直的个性,在官场中依然保有一席之地。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曾巩,才华并非偶然。
曾巩年仅十二岁时,父亲便拿出当时的超纲高考题《六论》,让他试作。
曾巩没有慌乱,运笔如流,迅速完成了这道本该成年学子才能应对的难题,令父亲惊叹不已,老曾家这是又要出人才了。
但人才就能一路青云直上吗?当然也不行,因为全世界的人才太多了,而考试,更是瞬息万变。
曾巩落榜曾巩的科举之路,起初并不像他和家人所预想的那样顺利。

身为官宦世家出身,他自幼才学出众,被誉为家族的希望。
可当他第一次踏上科举考场时,迎来的却是与期待相悖的结果。
那一年,曾巩和他的兄长曾晔一起,带着全家人的期望,踏上了前往汴梁的科举之路。
那一年,曾巩十八岁,少年不识愁滋味,以为拿个好成绩不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毕竟,他从小便浸润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中,才学远远超越同龄人,文采斐然。

全家上下都相信,这一年的科考,曾巩必定能够一举成名,荣登榜首。
但命运往往不是如此简单,汴梁,作为当时的都城,云集了无数的才子,这里的科举竞争异常激烈。
曾巩一心投入考场,却发现自己即使满腹经纶,依然在众多优秀的考生中毫不显眼。
尤其是科举考试中对诗赋、辞章的要求,这些并非他最擅长的领域。

曾巩更偏爱的是古文和时政议论,可宋朝科举的重点却倾向于辞藻华丽和对偶工整的诗赋文风,这使得他的才华未能被完全展现出来。
科考结束后,全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结果,但是兄弟俩的名字都未出现在榜单上,他们双双落榜了。
家乡的亲友,看到这两位曾家公子双双落榜,纷纷开始议论纷纷。

甚至有一些人作诗嘲笑他们: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二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幸灾乐祸和嘲讽简直要飞出来。
他的哥哥曾晔,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名誉打击,身心俱疲,最终病倒,无法承受这种挫折,很快便因病去世。
兄长的早逝,更是让曾巩痛心不已。
曾巩坚信,落榜只是一次暂时的挫折,自己的才华终究会被发现。

痛定思痛,他开始反思落榜的原因,终于意识到自己“偏科”的缘故。
他将自己的思维模式重新调整,将文辞华丽的诗赋与自己擅长的古文、策论相结合,开始着手弥补之前的不足。
科举前路漫漫,他的才华,终究不会被埋没。
得遇贵人提携当曾巩踏入京城,前往太学进修时,命运之神似乎终于开始眷顾他,他遇到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欧阳修。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的泰斗之一,早已在学术界声名赫赫。
曾巩自幼便受家学熏陶,虽未直接与欧阳修相识,但他早已对欧阳修的文风和学术成就心生仰慕。
他渴望得到欧阳修的指点,却不知该如何接近这位巨人。
正当曾巩为如何实现这一愿望而烦恼时,他机会来了。
当他在太学进修时,恰逢欧阳修频繁出入京城。

欧阳修不仅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还主导了多个文化、教育改革。
更重要的是,欧阳修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使得他成为了许多年轻学者的理想导师。
不过,欧阳修的门下学徒早已满员,想要进入他的门下,并非易事。
于是,曾巩开始深思熟虑,他决定不再等待他人推荐,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主动向欧阳修表明心意。
经过一番酝酿,曾巩写下了那封《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信中,他极尽赞美之辞,将欧阳修比作古代的孟子和韩愈,表达了自己求学的真诚愿望。
他不仅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还附上了自己创作的杂文和时务策,力图通过自己的实际才华打动欧阳修。
信中最后的表白:
“我不是奔您的名声而来,而是希望能跟随您学习圣人之道,您愿意收我为徒吗?”
欧阳修读过曾巩的信后,立即意识到,这位年轻人不同于其他寻求名利的学子,于是,欧阳修决定亲自接见曾巩,并最终收他为徒。

在欧阳修的指导下,曾巩的学术眼界迅速开阔。
欧阳修的学问,深刻而务实,给了曾巩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曾巩彻底觉醒,他意识到,真正的学者,应该以国事为己任,不能沉浸于自我陶醉的华丽辞章中。
曾巩开始调整自己的文风,融入更多关于时政、国家命运的思考,将文学与政治紧密联系。
得到了欧阳修的提携后,曾巩不再迷茫,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赋创作,而是开始积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学问来服务国家。

日久天长,曾巩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不仅在学术界小有名气,也逐渐得到了一些重要官员的青睐。
那位从未想过自己能接近的大文人,最终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导师。
1057年科举奇迹1057年,曾巩和他的家族,再次踏上了前往汴京的路。
曾巩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带着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同行。
他们是家族的希望,考上是共同的目标。

这一次,曾巩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迷茫的少年,他在欧阳修的帮助下,已经拥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识和成熟的心智。
这一次的科举,注定不同于以往。
在这段漫长的准备过程中,曾巩和他的家人们齐心协力,彼此间相互扶持。
兄弟相托,夫妻鼓励,让曾巩感到无比温暖和坚定。
他不仅是家族的支柱,也更像是一个领路人,带领着他们走向这场关乎命运的科举大考。
进入京城后,曾巩一行人住在了临近科举考场的寓所。
眼前的汴京,繁华热闹,远远超过了曾巩所见过的任何一座城市。

但与这座城市的繁华不同的是,曾巩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早已将所有外部的喧嚣淹没。
这一次的科举,已经不再是一次简单的选拔,而是一次关乎家族未来的重生。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们和妹夫们也都在为这次考试全力准备。
虽然每个人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将竭尽全力。
1057年的科举,欧阳修在这次考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主持了此次科举考试的流程,更对考试内容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过去,科举多以华丽的诗文为重,偏重形式上的对仗与辞藻的装饰。

这一次,欧阳修强调了古文、策论等实用性强的学问,试图让科举选拔更多的有实际才干和责任心的人才。
在欧阳修的改革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一些曾对这种改革持保留态度的士人,也逐渐认识到这一变化确实足够重要。
对于曾巩和他的家人来说,这场科举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天赐的机会。
他们的文风,原本偏向古文与时政策论,正是符合欧阳修改革后的要求。
曾巩和他的家族成员开始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尤其是在策论和古文的部分。
兄弟几人写出了切合时政、关心百姓的文章。
当考试的结果终于揭晓时,整个朝廷都为之一震。

曾巩带领的这个家族,在这次科举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家六口,竟然全都中进士。
这一奇迹不仅在南丰广为流传,更在整个朝廷内外引发了轰动。
曾巩的心情在看到榜单的那一刻,久久不能平静。
家族几十年来默默耕耘,他的坚持不懈,终于有了结晶。
只是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国家兴盛、百姓福祉,为国为民,他们都想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