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容,也太明目张胆了。

海速谈娱乐 2025-04-22 19:24:43

《浪姐6》的舞台上,陈德容穿着改良旗袍甩着水袖唱《梅花三弄》时,弹幕还在刷“白吟霜YYDS”,可等到一公舞台忘词划水的视频冲上热搜,评论区瞬间变成了“琼瑶剧照进现实的大型塌房现场”。这位49岁的初代琼瑶女郎,用一场持续三个月的“摆烂表演”,把观众对她最后的情怀滤镜摔得稀碎——当队友王蓉凌晨三点还在抠舞蹈动作时,陈德容在镜头前理直气壮地说“跳不动了”;当节目组放出她打电话给30年前饰演的角色白吟霜的煽情片段时,网友却翻出她当年在《我就是演员》里放话“死都不演妈妈”的旧账;更戏剧性的是,被观众投票保送到四公的她,至今还在节目里用“德容体”金句回应质疑:“我没有不拼”“团队里没有爱”。这场从“童年女神”到“全网群嘲”的急速坠落,撕开的不仅是过气女星的尴尬处境,更让所有人看清了内娱综艺的“流量密码”早已变质。

事情要从那场著名的“抓马六分钟”说起。第一次公演分组时,节目组把陈德容、王蓉和黄英三个不同世代的艺人凑成“情怀杀组合”。当舞蹈老师教完基础动作后,矛盾立刻爆发:曾是初代唱跳偶像的王蓉主张先顺完整支舞再抠细节,而毫无舞蹈功底的陈德容坚持要逐帧练习。镜头记录下陈德容突然甩出一句“要不你来当队长”的瞬间,弹幕里飘过满屏的“职场老油条既视感”。这场争执最终以王蓉淘汰、陈德容晋级告终,但网友很快发现端倪——节目组刻意放大了陈德容的强势和王蓉的委屈,却剪掉了陈德容深夜加练到膝盖淤青的花絮。这种“既要制造冲突又要留反转余地”的剪辑手法,恰是如今真人秀的生存法则。

但真正把陈德容推上风口浪尖的,是她身上那种“明目张胆的摆烂”。二公舞台《本草纲目》排练时,面对年轻队友吴宣仪设计的复杂走位,陈德容直接对舞台总监摊手:“这段动作对我来说太难了。”这句话立刻被网友做成表情包,配上她早年采访里说的“演员要藏在角色后面”,讽刺值直接拉满。更耐人寻味的是,当其他姐姐在真人秀环节拼命展现厨艺、育儿经时,陈德容选择在备采间大谈“女性要活得优雅”——这种与Z世代观众价值观的错位,让她成了观众宣泄不满的出口。有网友犀利评论:“她以为上浪姐是来当评委的,没想到观众早就不吃倚老卖老这套了。”

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是内娱对中年女星的残酷规则。陈德容不是第一个在综艺里翻车的怀旧派艺人,去年《无限超越班》里赵雅芝被批“演技停留在白娘子时代”就已敲响警钟。但陈德容的特殊性在于,她身上叠加着三重时代困境:琼瑶式苦情戏的表演体系在短视频时代彻底失灵,拒绝转型演妈妈导致戏路断档,跨界唱跳又暴露了吃老本的惰性。当她在节目里打电话给虚构角色白吟霜时,那种自说自话的尴尬,恰似整个琼瑶时代被互联网解构后的缩影——观众可以为了情怀点开《梅花三弄》cut,但绝不会为过时的价值观买单。

耐人寻味的是,节目组似乎早预判了这种争议。在陈德容初舞台获得高票时,现场导演特意切了叶童摇头的镜头;当她在四公继续晋级时,节目组又放出汪海林炮轰她“背叛琼瑶”的采访片段。这种“既要利用怀旧流量又要迎合批判声浪”的操作,把陈德容变成了行走的话题制造机。有业内人士透露,陈德容团队最初签合约时,要求的不是成团位而是“保证十二期完整露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她划水至今仍未被淘汰。当情怀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观众的真情实感反而成了资本棋局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看着陈德容在最新一期节目里,戴着价值六位数的翡翠项链点评年轻选手“缺少演员信念感”,恍惚间仿佛看见内娱综艺的恶性循环:过气艺人靠争议翻红,节目组靠炒作赚流量,观众在骂声中贡献点击量。这场三输的游戏里,真正被消耗的是我们对“乘风破浪”四个字的期待。第一季里蓝盈莹绑着沙袋练舞、宁静为团队狂瘦二十斤的热血,如今已被“德容体”和“抓马剪辑”取代。当节目组把陈德容打电话给白吟霜的片段,和何泓姗手撕剧本的热搜并列放在预告片里时,或许连他们自己都忘了,浪姐最初的slogan是“三十而骊”,不是“三十而戏”。

眼下最讽刺的是,陈德容越是被骂,节目收视率越是飙升。她的社交账号每条动态下都有两派人在激烈对线:70后观众还在回忆“吟霜哭戏吊打现在的小花”,95后网友刷着“老公主退圈倒计时”。这场跨世代的审美割裂,恰是内娱转型期的真实写照——我们既渴望看见成熟女星的蜕变,又对她们的局限缺乏包容;既痛骂综艺剧本化,又为每个抓马热搜贡献流量。当50岁的陈德容在镜头前第N次甩出水袖时,或许该问的不是她为何还在划水,而是我们为何还在围观这场早已变味的“乘风破浪”。(你对陈德容的表现怎么看?是觉得节目组恶意剪辑,还是认为她确实态度有问题?如果你是中年女星,会怎么规划事业第二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8

海速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