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工业互联|王效东:炉火淬骨铸铁魂

文化新前沿 2025-04-14 14:28:26

在北京石景山的首钢园遗址,两座“锈迹斑斑”的曾经首钢最大的高炉依然巍然矗立,仿佛凝固的工业史诗。它们曾在王效东的职业生涯中轰鸣燃烧,见证了他从青涩技术员到炼铁专家的蜕变。这位将一生献给钢铁事业的"老炉匠",用36年光阴谱写了一曲炽热而深沉的工业赞歌。

一、炉火初燃:钢铁血脉的传承

1988年,当王效东戴着崭新工牌走进首钢炼铁厂时,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将与两座巨型高炉紧密交织。父亲的铸钢维修工身份与哥哥的炼钢工履历,早已在他血脉中埋下钢铁印记。首钢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象征,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更深深感染了这个北京石景山区的青年。

面对2536立方米的首钢新一号高炉,这位冶金专业毕业生很快发现课堂理论难以应对实战。首次参与高炉停风更换风口小套的经历至今令他震撼:工人们在喷火的炉口前堵泥抡锤,汗水混着炉灰在脸上勾勒出"非洲猎豹泪痕",这种原始而炽烈的工业场景,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启蒙烙印。

二、破茧成蝶:技术创新的攀登者

2004年,王效东的人生迎来转折。随着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停产,他追随产能转移的浪潮来到秦皇岛首秦公司,开启了两座现代化高炉的创业征程。这里不仅是事业的转折点,更是新技术的孕育场。

在首秦1号1200立方米高炉建设中,他首次接触全干法布袋除尘、薄壁炉衬等前沿技术。面对无经验可循的困境,他与团队日夜钻研,最终实现开炉即达标。而首秦2号1780立方米高炉的快速开炉达产更创下行业奇迹:送风72小时即达全风量,焦比降到350kg/t以下,风温更攀升至1250℃。对复合料制装料制度的创造性运用,将疏导与抑制气流的料制科学配比,开创了边缘气流控制的崭新范式。这些成就背后,是他对高炉工艺流程和原燃料以及相关设备的深刻了解和掌控,是基于对高炉运行规律的深入探索,取得深刻认识下的操控手段的创造性的发挥。是在高炉炼铁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30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耕耘,是对炼铁这份事业的无限的热爱与无私的奉献。

三、涅槃重生:钢铁使命的传承者

当2018年首秦公司两座高炉被迫停产时,面对自己亲手培育的"工业子女"将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时,展现出炼铁人的胸襟。他理解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更欣慰于炉体得以保留成为工业遗址。退休之际,他整理36年积累的几十余万字技术笔记,为建立炼铁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炼铁宝库"。

从首钢到首秦,从操作工到炼铁专家,王效东始终保持着学徒心态。他在技术服务团期间为水钢、通钢、长钢等企业的高炉排忧解难时,总会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操作参数;指导年轻工程师时,坚持手把手传授"望闻问切"的炉况诊断法。这种对技术的敬畏与传承,让他获誉无数,倍受尊重。

四、炉火不熄:永不冷却的炼铁情怀

"铁是凉的血是热的"——这句自创诗句浓缩了王效东的精神内核。36年间,他错过了陪伴孩儿成长的重要时光,将妻子独自抚养的岁月化作高炉前坚守的星光。当被问及牺牲家庭是否值得,他抚摸着高炉照片轻声说道:"每座高炉都有魂魄,我们不仅是操作者,更是它们的看护者。"

面对钢铁行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升级"的转型,这位老专家充满期许。他倡导建立"数字孪生高炉",利用人工智能揭开炼铁的黑箱操作;力推氢基竖炉等低碳技术,为行业可持续发展铺路。他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既要传承老一辈的工匠精神,更要拥抱智能化浪潮,让中国钢铁在世界舞台挺直脊梁。"

夕阳西下,在首钢园高炉遗址的余晖中,王效东的身影依然挺拔。那些镌刻在高炉上的岁月痕迹,那些记录在笔记中的操作密码,那些播撒在行业中的创新火种,正化作新一代炼铁人的前行薪火。在这位"老炉匠"眼中,钢铁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承载着工业梦想与家国情怀的炽热火种,必将在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熊熊燃烧。

如今,王工也加入了小黄人工业互联平台专家库,通过平台为更多的人解决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工业技术服务的路上,王工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