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演技派”们,该收敛了!
近日,广州辛选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辛选”)因虚假宣传被罚175万元,入选了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典型案例。这一处罚不仅给行业敲响警钟,更释放出直播电商监管全面收紧的强烈信号。
辛选踩中监管红线
辛选此次被罚,问题出在主播的“自由发挥”上。在推广某品牌“酵母调制乳粉(免疫球蛋白型)”、某品牌食品、某品牌“艾草三伏贴”等产品时,主播不仅脱离商品卖点卡,还夸大功效、虚构功能,甚至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健康神器”。这种“口嗨式营销”最终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宣传,直接导致175万元的罚单。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部门此次采用了“直播话术对比商品详情”的监管手段,精准锁定夸大宣传的证据。这意味着,未来直播带货不能再靠“信口开河”博销量,每一句宣传词都可能成为监管审查的依据。
监管风暴来袭!
辛选被罚并非孤立事件。
2025年4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广告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此次整治聚焦五大重点领域,包括“神医神药”广告、食品虚假疗效宣传、互联网广告等。
4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明确表示,正在牵头组织起草《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致力于规范直播电商行业乱象。这一法规的出台,将彻底改变直播电商“野蛮生长”的局面。
据市场监管总局披露,2024年该局联合中央网信办等13个部门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重拳整治直播带货乱象。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网络违法案件3.6万件,其中直播电商领域案件占比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查处了“三只羊”“东北雨姐”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直播带货虚假宣传案件。这些典型案例的查办,不仅彰显了监管部门规范行业发展的决心,更对直播电商从业者形成了有力震慑。
然而,仍有部分网红心存侥幸,游走于监管边缘。例如,网红“阿朱”与义父“美业大叔”在直播间一边声称遭遇“黑粉攻击”,一边却刻意营造“父女情深”人设,利用“老实人”标签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以此收割粉丝信任,牟取不当利益。(详见文章《义父小店遭查,网红阿朱违规直播被实锤》)
行业洗牌已在所难免
从近期监管动作来看,未来直播电商行业将面临三大趋势:
1、“穿透式监管”常态化:不仅处罚主播个人,更要追责背后的MCN机构、品牌方,倒逼全链条合规。
2、“话术审核”成标配:直播机构必须建立严格的话术审核机制,避免踩雷。
3、“虚假宣传”成本飙升:轻则罚款,重则列入黑名单,甚至面临平台封禁。
日化财经资深评论员清扬君认为,新规实施将倒逼直播机构全面升级风控体系,从产品筛选到话术规范均需建立标准化流程。在此背景下,专业培训不仅成为行业必修课,其质量高低更将直接决定企业营收差距。
值得说明的是,监管趋严未必是行业的寒冬,反而可能是迈向规范化的契机。2024年直播带货维权舆情数据显示,营销宣传问题占比27.6%,连续三年攀升,成为行业痼疾。其中,虚假广告(27.7%)、误导性宣传(27.6%)和夸大功效(18.0%)是主要投诉焦点。
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正倒逼行业净化,而合规化经营恰恰能重建市场信任。某品牌负责人向【清扬君·日化舆情分析室】透露,监管强化后,其直播间退货率下降15%,客单价提升20%,“合规带来的长期价值正在兑现”。
清扬君点评:
行业洗牌加速,合规者才能笑到最后。强监管之下,直播电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过去靠“演技”带货的主播将逐渐被淘汰,而真正懂产品、重服务的专业主播将迎来机会。
事实上,已有品牌发现,在监管趋严后,合规直播间的退货率明显下降,消费者信任度反而提升。这意味着,行业正从“流量为王”转向“信任为王”,长期来看,规范经营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空间。
注: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