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恋中,总有那么些个浪漫藏在其中,
其中有幸福,也有为生活的艰辛。
娜佳和他的丈夫赵鹏伉俪情深,让很多人都为之动容。
娜佳被评为“最美洋媳妇”,高兴之余也隐藏着背后的辛酸。

2013年的新乡,秋天的礼堂挤满了人,
空气里弥漫着暖意和期待。
台上,娜佳站在聚光灯下,金色的头发在灯光下闪着柔光。
她穿着简单的毛衣,手里紧握着一张奖状,上面写着“最美新乡人”。
台下掌声如潮,邻居们、记者们,
甚至素不相识的人,都为她鼓掌。
她的公婆坐在前排,眼睛湿润,
三个儿子站在一旁,脸上满是骄傲。
谁能想到,这个乌克兰女人,
十五年前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中国,如今成了这座小城心中的英雄。

时间倒回2007年,宁波的医院里,空气冷得让人发抖。
先是觉得肚子疼,后来吃不下饭,人瘦得衣服都空荡荡的。
娜佳急得不行,拉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
肝癌晚期,医生说时间不多了。

娜佳坐在病房外的长椅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她的丈夫赵鹏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
身体瘦得像被风一吹就散。
娜佳咬着牙,陪赵鹏化疗,帮他按摩,
晚上回家还要给孩子做饭、洗衣服。
公婆从新乡赶来,守在医院,眼睛红得像兔子。

几个月前,他还在公司里忙碌,
签合同、见客户,晚上回家逗三个儿子笑。
现在,医生的话像把刀,肝癌晚期,没多少时间了。
娜佳每天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
喂赵鹏吃饭,帮他擦身,还要回家哄孩子睡觉。

三个儿子还小,最大的九岁,最小的才一岁,
他们不懂父亲为什么总不在家,
只会问妈妈什么时候能一起去公园。
赵鹏的病情恶化得很快,昏迷的次数越来越多。
娜佳守在病床边,握着他的手,眼神里满是无力和不舍。

2007年11月,雨天,宁波的街道湿冷刺骨。
赵鹏的葬礼在小教堂举行,
娜佳穿着黑衣,站在人群中,雨水顺着她的脸滑下来。
她看着三个儿子懵懂的脸,公婆颤抖的肩膀,
胸口像被什么堵住。远在乌克兰的父母打来电话,
声音哽咽,催她带孩子回去,说那边有家,有依靠。
可娜佳看着公婆憔悴的脸,
想到赵鹏临终的眼神,她知道,有些事她放不下来。

葬礼后的日子,娜佳像被抽空了力气。
公婆整天沉默,家里没了笑声。
乌克兰的父母多次致电,劝她返乡,
称孩子尚幼,她年仅三十二岁,来日方长。
娜佳站在宁波租来的小屋里,窗外是灰蒙蒙的天。

她看着三个儿子睡在窄小的床上,
公婆挤在唯一的卧室,自己的床不过是阳台上的地铺。
她想起赵鹏当初带她来中国时的笑脸,
想起他在乌克兰校园吹口琴的黄昏。
她深吸一口气,将眼泪拭干,决意留下来。
这个家,是她和赵鹏一起建的,她得守住。

那是1996,乌克兰敖德萨的校园里。
娜佳走在林荫道上,金发在风中晃动,笑容明亮。
她是食品工程学院的学生,性格温柔,
喜欢听中国来的留学生赵鹏讲家乡的故事。
赵鹏个子不高,皮肤晒得黑黑的,但眼睛亮得像会说话。

他会用磕磕绊绊的俄语跟娜佳聊河南的烩面,聊新乡的田野。
一次偶然的聚会,他鼓起勇气请她喝咖啡,
两人聊到天黑,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他们的恋爱不是一帆风顺。
娜佳的父母听说女儿喜欢上中国男孩,眉头皱得紧紧的。

在他们眼里,中国太远,太陌生,生活条件也不如乌克兰。
父母都会为远嫁的女儿而担心,忧心他们会吃苦。
赵鹏没退缩,他买了两瓶伏特加,
敲开娜佳家的门,用不太流利的俄语讲他对娜佳的感情,
讲他对未来的打算。
他的真诚让娜佳的父母动容,最终点头同意。

1998年,娜佳整理好行囊,便随着赵鹏奔赴河南新乡,
那行李箱中还塞着母亲所给的红菜汤调料。
新乡的农村让娜佳有点不适应。
村里的路是土路,饭菜油盐味重,
邻居们好奇地围着她看,像看稀罕物。

娜佳毫无怨言,跟着赵鹏研习中文,
尝试吃辣,还学着与公婆闲谈。
公婆心疼这个外国媳妇,烧菜时特意少放盐,
村里人见了她也总是笑呵呵地打招呼。
娜佳和赵鹏没闲着,
他们发现中国和乌克兰的小商品贸易有搞头,
就开始倒腾货品。

2003年,他们怀揣着积攒的钱款奔赴宁波,
创立了一家外贸公司,专营汽车零部件的销售业务。
生意越做越大,家里也添了三个儿子,
日子红火得让公婆乐得合不拢嘴。
然而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赵鹏去世后一切都变了。

赵鹏走后,娜佳的日子像被按了快进键。
她在宁波重新找了份翻译的工作,
每天都会把两个大儿子送学校,
然后推着小儿子去公司。
晚上回来,她在四十平米的小屋里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

公婆想帮忙,她总是摆手,
说老人家该歇着。房子小得转不开身,
客厅既是饭厅又是孩子写作业的地方,
娜佳睡在阳台的地铺上,夜里听着窗外的风声,
偶尔会想起乌克兰的家。
但她从没后悔,公婆的笑脸、孩子的成长,就是她最大的动力。

娜佳不只会干活,她还用心。
中文对她来说像座大山,可她硬是挤时间学,拼音、汉字一点点啃下来。
她教三个儿子在家说中文,讲中国的历史,
讲他们爸爸的故乡。
暑假的时候,娜佳会带着孩子去乌克兰看望姥姥姥爷。
领略他们来自另一血脉的风土人情。

孩子们的成长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家。
大儿子赵星宇脑子活,大学读了商学院,
毕业后进了外贸公司,很快当上主管。
二儿子爱钻研,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立志当科学家。
小儿子迷上击剑,每天挥汗训练,比赛拿了好些奖牌。
娜佳的付出没白费。
公婆的身体渐渐好转,脸上有了笑模样。

邻居们提起她,总是竖大拇指,
说这外国媳妇比本地人还靠谱。
她把赵鹏的公司盘出去,
留下一笔钱给公婆养老、孩子上学。
日子虽过得捉襟见肘,但她从未言累。
公婆有时候劝她再找个人,她总是摇头,
说赵鹏是她唯一的丈夫,孩子和公婆是她唯一的家。

2013年的那场颁奖礼,成为了娜佳故事的崭新起点。
礼堂里,主持人念着她的故事,
台下的人听得眼睛发红。
公婆坐在台下,握着彼此的手,
想到这些年的艰难,心里满是感慨。

大儿子站在娜佳身边,西装笔挺,眼神里全是骄傲。
颁奖词称,娜佳以女性的坚韧撑起了家庭的温暖。
当掌声响起之际,娜佳微微低头,
浅然一笑,手中的奖状似有千钧之重。
颁奖礼后,娜佳的故事传遍了新乡,甚至更远。

2014年,她又被评上“感动中原”,
电视上放着她生活的片段:
宁波小屋里她忙碌的身影,
孩子训练的汗水,公婆慈祥的笑脸。
社区里的人见了她,总会多聊几句,
夸她是好媳妇,好妈妈。
娜佳还是老样子,低调得像个普通人。

她常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守住这个家,就是守住她和赵鹏的承诺。
如今,娜佳依旧栖居于宁波的那个老旧小区。
房子依旧逼仄,然而其间却充盈着欢声笑语。
三个儿子大了,各有各的路,
公婆在河南老家,隔段时间就来宁波住几天。

娜佳偶尔会带孩子回新乡,
看看老房子,讲讲赵鹏的故事。
阳光下,她那金发依旧耀眼夺目,笑容亦温婉如初。
她的生活简约而又踏实,仿若一棵树,深植于这片土地。

娜佳最终选择在中国扎根,
也源于她和赵鹏的感情,以及对孩子和公婆的责任,
公婆曾公开说她是他们的恩人。
她也是名副其实的“最美洋媳妇”。
娜佳的故事还在流传着,
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以她为榜样,不畏困难。

信息来源:
“洋媳妇”娜佳当选“最美新乡人”:洛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