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学城?

从卫星地图看,比较像大学城的只有松江和临港两大片区
闵行和奉贤虽然面积比较大,但高校数量太少

徐汇和杨浦高校数量虽然够多,但太过于分散,叫大学城都不太合适

在大家的印象中,上海是我国第一经济强市,高校规模应该很大才对
至少像广州那样建一个大学城不在话下

但实际上,上海在校大学生人数连全国前十都挤不进去(83万)

不过如果论整体科教体实力,上海全国第二,仅次于首都北京
上海拥有68所高校,含15所双一流大学、10所211大学、4所985大学

其中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十强高校
在校研究生25.84万人,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同样仅次于北京
上海是直辖市,人口少面积小,第三产业发达
定位和广州、郑州、武汉这些人口大省省会城市不一样

因此不太需要专门建设大学城
上海能称得上大学城的,估计只有松江一个,其他叫大学园区更合适一些

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区,占地约8000亩,入驻有七所高校,师生人数约10万人

如果不是因为采取整体规划、资源共享、集中管理等运作模式
就里面的高校数量和实力而言,叫大学城可能有点不太合适

不过松江大学城紧邻松江区行政中心
地铁、高铁、公园、商业、居住、就业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如果不考虑高校整体实力,大学城的规划还是不错的
奉贤大学园区位于奉贤区南部,又叫海湾大学城
和松江大学城相比,奉贤大学城要差很多

首先是实力,只入驻有华东理工、上海师范和应用技术三所高校
其次是规划,大学城旁边除了有上海化学工业区、海湾旅游区外,没有多少配套设施

其三是交通,奉贤本来就很郊区,而地铁5号线只通到奉贤新城

身处“奉大荒”的大学生去市区只能乘坐“梦境班车”,非常不便
所以其他高校不愿入驻海湾大学城是有原因的
临港大学园区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部,已入驻有五所高校

东部是南汇新城,西部是临港港区,地铁16号线通往陆家嘴,配套设施相对完善

由于定位主要是面向海洋产业,所以园区的规模不太好扩大
其实在临港大学城之前,南汇曾还有一个大学城,全盛时期入驻有七所高校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一些高校陆续搬出或停办,校区转给了其他专科院校
闵行大学园区位于闵行区南部,又叫紫竹科学园区

虽然入驻的高校只有上海交大和华东师范两所,但它们实力都是全国顶尖般存在
上海交大占地5000余亩,是上海面积最大的高校之一
依托上海交大,闵行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华东师范占地2000余亩,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的摇篮
杨浦大学园区是上海实力最强的高校聚集地之一

拥有复旦、同济两所全国顶尖高校
上海财经、上海体育、海军军医三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上海理工一所本土高校
原本杨浦区是有机会以五角场为中心打造大学城的
在2000年前后,五角场北边和东南方向还有一些空地,可以入驻一些高校

只是空地最后被分别规划为商业和居住用地

结果是复旦大学新校区被放在更北的江湾,而同济大学新校区则跑到嘉定
徐汇是上海高校最集中的区域,里面的大学生是上海最幸福的大学生之一

不仅离上海的商圈近,而且交通非常便利,上海虹桥枢纽就在不远处
上海剩下的大学就比较零散的分布在其他区

比如,上海大学位于宝山区,占地面积1500亩,分为校本部、东区、南区三大部分
上海中医药和上海科技两所高校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

张江科学城拥有一堆研发机构、科研平台、科研院所

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主导产业
要是当年在这里规划一个大学城那就完美了

与广州把高校集中到岛上建大学城不同
上海采取的是“ 2+2+x”的布局模式,积极让高校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

第一个“ 2”是形成南北两个以复旦、交大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
第二个“ 2”是形成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

即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
“ x”是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
如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二工大,安亭国际汽车城的同济汽车学院等
除了南汇科教园区被临港大学城替代外,其他布局基本实现

上海是可以建大学城,但让每个区都有大学,可能对上海整体发展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