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别问出轨者。因为他们大概率答不上来,即便能说也会回避。他们可能连出轨时谁先主动、承诺,以及时间、地点、天气都忘了,甚至自己都不确定何时算“出轨”的开端。
第一次见面?那时只是留意到对方,心里还想着家中伴侣。第一次交换礼物?那不过是同事间的正常往来。从出轨者自身角度,他们很难察觉自己正走向出轨,会用暧昧等词形容开端,而非“出轨”,因为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想出轨。但他们也无法解释,既然开始不算出轨,为何最后会越走越近、发生关系。
小鱼说挽回
这是因为人在关系里心理边界的崩塌往往在一瞬间。从上帝视角看,虽有迹可循,但并非有清晰脉络和因果。人们对出轨者心理常见两种解读:一是主动出轨,想寻求刺激;二是被动出轨,受对方诱惑。前者是明知错误仍为之,后者是借出轨探索自己的需求。然而,简单分类会使对出轨者的理解片面,忽略其内心的挣扎。
很多人以为出轨者起初只是与异性聊得不错,没想进一步发展。但诱因并非如此简单,诱惑一直存在,接受诱惑就在一瞬。那些及时收住的人,是意识到危险守住了心理边界。而真正的出轨者处于既受诱惑又知不对,既想刺激又怕无法回头的矛盾状态,因伴侣未给予关系值得坚守的证明,在自我拉扯中走向出轨。他们还自以为初期暧昧无妨,却不知心理防线已濒临溃散。
每个人都有暧昧、想放纵的时刻,甚至有过越界行为,但并非都会走向沉沦。那些最终出轨的人,多是无法把控心理边界,不断为欲望让步,忽视出轨预警,高估心理防线强度。
小鱼说挽回
为何有人能把控心理边界,有人不能?同样有聊得来且条件好的异性朋友,为何有人能维持原关系,有人却会打破?这是因为不同人对心理边界的感知不同。
1. 心理边界清晰的人,明白行为的界限
大家都会与他人一起下班、吃饭、交流,但边界感弱的人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潜在走向。而边界感强的人,能在亲近后察觉出轨苗头,及时约束自己。
2. 心理边界感清晰的人,知晓行为对关系的影响
他们会与其他异性交流和伴侣的矛盾,以改善关系。而心理边界弱的人,起初可能也是寻求帮助,但渐渐会将对伴侣的依赖转移,产生超越正常的情感。
3. 心理边界强的人能收放自如且善于反思
即便有过突破边界的行为,也能迅速清醒,重新建立边界,并反思自己的内心,思考行为对伴侣和关系的影响。
小鱼说挽回
所以,与其纠结出轨如何开始,不如思考为何伴侣在关系中易受诱惑、放弃心理防线,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哪些在关系中未被满足。这些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境讨论,要抛开对出轨的刻板印象。出轨难以完全预防,人是不可控的,出轨概率始终存在。
总的来说,出轨问题的根源在于“关系”。心理边界强的人,源于原关系给予的安全感,能清晰认知需求。若出轨有“因”,那就在与伴侣相处的细节中,可能是从对关系不满、沟通不畅开始。
我们想知道出轨的“因”,是为了理解被背叛的“果”,但这个“因”很模糊,与关系、心理边界及具体情境相关。知道这些后会松口气,原来不是自己不够好导致对方出轨,其行为的根源还是在关系中。
小鱼说挽回
此时,应关注关系何时出现问题,如不再交流感受、分享细节、倾诉情绪。人渴望归属与被看见,那些有暧昧行为、放弃边界的人,是渴望更好的关系,却不知打开深度关系之门的钥匙在自己手中。出轨是对内心的回避,若能意识到,或许就能避免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