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联合组建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这标志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终结。尽管北约对塞尔维亚进行了军事干预,但并未成功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这主要因为塞尔维亚民众对西方国家的干预持强烈反感,加上国内民族主义和反美情绪高涨,使得任何亲美政权都难以获得广泛支持。此外,北约的军事行动虽然削弱了塞尔维亚的军事力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政治和社会结构,导致亲美势力难以立足。
北约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要意图在于终结科索沃地区的武装冲突。通过使用武力,北约旨在迫使塞尔维亚停止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这场持续已久的战争。这一决策的核心目标是恢复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防止进一步的暴力升级和人道主义危机。北约的行动直接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力量,旨在通过施加压力促使其接受和平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科索沃战争的终止。
南斯拉夫内战是一场持续多年且充满暴力的冲突。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随即与主要由塞尔维亚人掌控的南斯拉夫人民军爆发了为期两周的激烈战斗。
在南斯拉夫联邦中,斯洛文尼亚的经济水平最为发达,人口构成几乎全是斯洛文尼亚族,这使得其独立的障碍相对较少。仅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斯洛文尼亚人就将南斯拉夫人民军完全驱逐出境,成功实现了国家的彻底独立。
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后,随即爆发了惨烈的内战。该国境内有大量塞尔维亚人居住,占全国总人口的12%。
南斯拉夫解体后,塞尔维亚和黑山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常简称为南联盟。
黑山为何选择与塞尔维亚保持紧密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黑山和塞尔维亚拥有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背景,属于同一个民族。这种深厚的民族认同感促使两国在历史上多次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外部挑战。此外,地理位置上的邻近也使得两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有着密切的互动和合作。这种基于民族和地理的双重纽带,是黑山愿意与塞尔维亚站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南斯拉夫联邦公开表态,全力声援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族人,不仅向其武装力量输送了大量武器装备,还派遣部队进行直接军事干预。
1991年至1995年间,克罗地亚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双方均实施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在这场冲突中,克罗地亚总人口约400万,但战争导致约35万人丧生,其中多数死于战斗或屠杀。同时,生活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族人口也大幅减少。
克罗地亚内战虽然惨烈,但与波黑内战相比,其规模和残酷程度都显得相形见绌。波黑内战的冲突更加广泛,涉及更多的种族和政治派别,导致了更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克罗地亚内战虽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但在波黑内战的背景下,其影响范围和强度都显得相对有限。波黑内战不仅持续时间更长,而且其复杂的国际干预和内部矛盾使得冲突更加难以解决,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悲剧。因此,尽管克罗地亚内战本身已经足够令人震惊,但与波黑内战相比,其严重性和影响程度还是稍逊一筹。
克罗地亚的居民构成中,克罗地亚族占据主导地位,其人口比例高达八成以上,而塞尔维亚族作为主要少数民族,其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弱。
波黑的情况截然不同,主要民族之间实力相当。在波黑内战爆发前,该国总人口约为440万,其中穆斯林占比最高,达到44%,塞尔维亚族紧随其后,占31%,克罗地亚族则占17%。这种民族结构的均衡性,使得各方力量相互制衡,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
在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该国的内部冲突迅速升级为残酷的种族屠杀,导致大量人员丧生。
1995年7月,波黑塞族武装力量攻入了斯雷布雷尼察,这个由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在20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的目睹下,塞族军队逮捕了众多穆斯林平民。
在这场惨剧中,超过7000名男性,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年迈的老人,均遭到枪杀。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二战结束后,欧洲再未发生与大屠杀规模相当的事件,这一惨剧令全球为之震动。
8月初,北约空军对波黑塞族武装展开大规模空袭。与此同时,穆斯林和克罗地亚联军在波黑西部地区对塞族军队发起攻势。经过近两个月的激烈对抗,塞族武装力量逐渐处于下风。到了9月底,塞族方面被迫接受停战协议,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1995年11月21日,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领导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签署了《波黑和平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波黑将保持为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但内部划分为两个实体: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穆克联邦将管理波黑51%的领土,而塞族共和国则控制剩下的49%,这一划分与当地人口分布基本相符。
波黑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给这个仅有400多万人口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据统计,战争导致28万人丧生,超过2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成为难民。此外,全国85%的土地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几乎完全崩溃。这场冲突不仅摧毁了波黑的经济基础,也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波黑内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更严重的是引发了丧失人性的种族屠杀。这场冲突超越了单纯的领土争夺,演变为一场残酷的种族清洗。敌对双方在战争中彻底抛弃了道德底线,将屠杀平民作为战略手段,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场战争不仅摧毁了城市和基础设施,更撕裂了社会的道德纽带,留下了深重的历史创伤。种族仇恨的种子在这场冲突中被播下,其影响至今仍在波黑社会中挥之不去。这场内战不仅是巴尔干半岛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篇章,提醒着人们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
内战期间,三个族群之间发生了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包括大规模屠杀和极端残忍的虐杀。此外,性侵敌对族群女性被当作一种羞辱和打击对方的手段。这些暴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加深了族群间的仇恨和裂痕。
1999年,科索沃地区战火重燃。
在科索沃地区,人口构成以阿尔巴尼亚族为主体,塞尔维亚族则是该地区的少数群体。
阿尔巴尼亚民众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控制,渴望获得自主权。1991年,他们通过全民投票,正式宣告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并于次年成立了自己的行政机构。
阿尔巴尼亚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实际上他们仍处于南联盟政府,也就是塞尔维亚人的管控之下。
波黑内战期间,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成功独立后,阿尔巴尼亚极端分子在1996年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通过暴力手段推动分离运动。南联盟政府,由米洛舍维奇领导,对此采取强硬手段,派遣大量塞尔维亚军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旨在铲除“科索沃解放军”。这一行动导致双方冲突升级,再次引发了血腥的内战。
米洛舍维奇在处理波黑和科索沃问题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在波黑问题上,他选择了相对克制的态度,允许停战和独立,主要是因为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波黑局势的复杂性。相比之下,在科索沃问题上,米洛舍维奇却采取了强硬手段,不惜代价进行镇压。这主要是因为科索沃对塞尔维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战略意义,米洛舍维奇认为科索沃的独立会严重损害塞尔维亚的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此外,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口占多数,他们的独立倾向对塞尔维亚的统治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米洛舍维奇在科索沃问题上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以维护塞尔维亚的控制和稳定。
科索沃的争议核心在于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他们民族起源的象征。历史上,由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大量阿尔巴尼亚人迁移至此。如今,阿尔巴尼亚人寻求独立,这被塞尔维亚人视为对其民族根基的剥夺,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一主张。
科索沃冲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损失。在这个人口仅200万的国家,战争导致数万人死伤,超过30万居民被迫离开家园,沦为难民。这场内战规模虽小,但伤亡惨重,给当地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大量平民流离失所,不得不逃往他国寻求庇护,形成了严重的难民危机。
在内战期间,民族之间的敌对情绪激化,导致了一系列针对平民的暴力事件。频繁有普通民众在冲突中丧生,他们的遗体在战后被陆续发现。
1999年2月,北约发布了一份关键的最后通牒,即《朗布依埃协议》。该协议要求科索沃解放军和南联盟军队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确保南联盟的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协议还规定,科索沃将获得高度自治权,同时南联盟军队需从科索沃撤出。此外,科索沃解放军必须解除武装,而新的警察部队将按照当地居民的人口比例组建,负责维护地区治安。为了确保协议的执行,北约将派遣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协议还提出,三年后将召开国际会议,以确定科索沃的最终地位。
北约已明确表态,任何违反规定的国家将面临军事打击。
北约采取这一行动,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要目标是彻底粉碎南斯拉夫的存在,以消除该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防止大规模杀戮事件的发生。
科索沃解放军表现得很有策略,他们公开表示会遵循《朗布依埃协议》的条款,然而米洛舍维奇对此并不买账,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提议。
3月18日,科索沃解放军的代表签署了一项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并未在《朗布依埃协议》上签字。
1999年3月23日,美国派往巴尔干地区的特使霍布鲁克公开表示,各方为达成和平协议所做的努力最终未获成功。
在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外交协商,转而启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中打击。面对这一局面,南联盟采取强硬措施,大规模派遣军队进入科索沃地区,并实施更为严苛的种族清洗政策,迫使阿尔巴尼亚族居民大量撤离。这一系列行动引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为严重的难民危机。
经过长达两个半月的持续空袭,南联盟遭受了重创。这场军事行动对南联盟的经济、基础设施和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在持续的轰炸压力下,南联盟政府最终不得不接受停战条件,承认战败。这场冲突使南联盟的国家体系几近瓦解,军队也丧失了继续抵抗的能力。面对无法承受的损失,南联盟领导层最终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这场持续78天的军事对抗。
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244号决议,旨在执行《朗布依埃协议》。这一决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正式介入。决议内容主要包括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部队,确保当地的安全与稳定,同时支持政治进程,推动科索沃的自治与和平。通过这一决议,联合国为科索沃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框架,并强调了国际社会在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联合国做出的这项决议,与北约无关,依据国际法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这一决定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意志,其权威性和合法性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明确区分联合国与北约的性质,联合国的决议在国际法框架下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约束力。这一决策的出台经过了严格的国际法律程序,其效力不容置疑。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联合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其决议在国际法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因此,这一决定不仅合法,而且具有广泛的国际认同基础。
美国的目标已经实现,不再需要支持亲美的塞尔维亚政府。
出乎意料的是,塞尔维亚人实现了美国人未能达成的目标。
在一系列军事失利之后,塞尔维亚民众对米洛舍维奇的不满情绪迅速升温。
米诺舍维奇掌权后,推行大塞尔维亚政策,接连卷入克罗地亚、波黑和科索沃的冲突,试图构建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然而,这三场战争均以失败告终,甚至北马其顿也成功独立。这些冲突中频繁发生民族屠杀事件,导致米诺舍维奇被西方冠以"巴尔干屠夫"的称号,塞尔维亚的国际形象也因此严重受损。
北约对塞尔维亚的军事行动持续了78天,重点打击了该国的基础设施。包括桥梁、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以及工厂、电视台、通讯网络和电力系统在内的民用设施都遭到轰炸。这场空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塞尔维亚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整个社会陷入困境。
米洛舍维奇执政期间,塞尔维亚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货币贬值极其严重,通货膨胀失控,最终导致纸币几乎失去价值,甚至出现了面值高达5000亿的钞票。
随着国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全面瓦解,塞尔维亚民众最终选择了放弃对米洛舍维奇的支持。
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随后举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中,反对派民主阵营的科斯图尼察最终胜出。
米洛舍维奇的政治生涯走向终结,他所领导的政党也选择与他划清界限。
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中,他的塞尔维亚同乡背弃了他,将其转交给海牙法庭接受审判,最终他在牢狱中结束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2月,塞尔维亚总统鲍里斯·塔迪奇就向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提交了塞尔维亚的入盟申请。这一举动标志着塞尔维亚正式启动了加入欧盟的进程。
欧盟近期表态,2025年有望接纳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成员国。这一决定表明欧盟对两国入盟进程持积极态度,标志着巴尔干地区国家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进展。虽然具体时间表仍可能调整,但这一表态为两国未来加入欧盟提供了明确的时间框架。
别围观了,这位可是欧盟的成员。
在2023年1月的一次访谈中,武契奇总统明确表示:“我们始终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接受的。对我们来说,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毫无疑问属于乌克兰领土,这一立场从未改变。”他还补充道:“尽管我们与俄罗斯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克里姆林宫的所有或大部分决策。”
2023年4月,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了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关于“军援乌克兰”问题的表态。武契奇透露,美国通过长期合同购买了塞尔维亚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武器,这些武器可能最终流向了乌克兰。他承认,塞尔维亚政府对此情况知情,但无力阻止。例如,尽管知道西班牙购买的武器可能会被转运到乌克兰,塞尔维亚依然无法拒绝出售,因为受制于合同义务。武契奇强调,塞方不能因此关闭武器生产工厂。作为应对措施,他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塞尔维亚军方将采购国内所有武器弹药,以避免再卷入武器流向乌克兰的争议。
有趣的是,西方媒体屡次炒作塞尔维亚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传闻。最近,4月12日,五角大楼的一份所谓“情报泄露”再次提及此事。然而,塞尔维亚方面多次澄清,国防部长武切维奇不久前强调,塞方已对此类谣言进行过十多次否认,并将继续驳斥。他同时提到,塞尔维亚的武器或许会通过“特殊途径”流入战场,但这并非塞方的责任,而是购买这些武器的某些国家的问题。
塞尔维亚在俄乌冲突前一直采取两面讨好的策略,表面上与各方都保持良好关系,实际上借此获取实际利益。该国在能源领域完全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供应,双方还开展了多项军事合作项目。这种平衡状态一直持续到俄乌战争爆发才被打破。
当面临必须做出唯一选择的时刻,我会毫不犹豫地亮出底牌:我是亿万富翁,无需再隐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