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固态硬盘选购与平台搭配丨海康存储C5000多平台深度评测

数码川川川桑 2025-04-14 22:32:34



已经到了2025年第二季度,新一代国产方案PCIe5.0也即将迎来爆发式的上新,对读写性能有刚需的用户来说是重大利好,但实际装机会存在不少的搭配问题。

本文以刚上市的新款海康存储C5000为例,和大家分享下如何选购PCIe5.0固态硬盘,以及该如何搭配CPU+主板,欢迎点赞收藏打赏三连,有复杂问题咨询请单独联系。

⏹ 省流总结

给懒得看完的朋友做下总结:

● PCIe5.0固态硬盘对比PCIe4.0同级别型号,顺序读写翻倍,随机读写提升约30%,延迟控制非常出色,商用场景非常建议升级。

● 目前在售的PCIe5.0方案蛮多,综合来说建议MAP1806方案的型号,能耗比和发热量控制要比之前的传统方案强很多,也可以直接买本文同款的海康存储C5000。

● 不是所有平台(CPU+主板)都能跑满PCIe5.0固态硬盘,目前建议是桌面端14代酷睿,AMD和移动端酷睿会有性能损失,切记切记。

本文的知识点和实物展示比较多,大家可以看下目录,按需跳转。

⏹ 固态硬盘解析

M.2固态硬盘结构很简单,主要就是主控+存储颗粒+基板,本段介绍的就是主控和颗粒方案。

1️⃣ 上一代数据对比

按照固态硬盘的重点数据,消费级的1T容量PCIe5.0固态硬盘对比PCIe4.0的提升如下:

● 首先是顺序读写,从7000MB/s提升到14000MB/s,提升接近一倍,对应电脑内部的电影、安装包和压缩包等大文件传输场景。

● 其次是随机读写,从900K的IOPS提升2000K,提升一倍多些,对应游戏文件加载、CAD制图、影音剪辑和AI信息输入等小文件读写场景。

● 第三是延迟,这点空盘状态几乎没啥区别,但在低空闲率状态下的延迟控制确实会有提升,对应后期使用的卡顿控制。

● 最后是温控,PCIe5.0型号发热量普遍会比PCIe4.0型号高一些,对应装机时的机箱内部散热设计。

这里的数据说的比较笼统,不同方案/容量最高能有20%的性能区别,不同厂商对产品调试也有不同,简单理解为接近一倍的读写性能提升就行。

2️⃣ 主控方案介绍

目前的消费级固态硬盘主要还是看主控,PCIe5.0协议M.2的主流主控方案有以下这些:

● 联芸,主打低温+性价比,目前有MAP1802和MAP1806两个方案,主要合作方为海康、致钛等,2025年3月开始大批量量产上市。

● 群联,方案出来的比较早,目前有E26、E28和E31,目前比较知名的合作厂商是微星,估计会降价,发热量大,散热较好的主机才能考虑。

● 英韧,方案出来的比较早,目前有IG5666和IG5669等方案,目前比较知名的合作厂商是十铨,估计会降价,发热量大,散热较好的主机才能考虑。

● 慧荣,方案出来的比较早,目前主流方案是SM2508,据说有AI优化版方案要出来,完整信息还没出来,主要合作方为佰维、江波龙和威刚等。

● 平头哥,主打低延迟,目前方案是镇岳510,公开的合作方为得瑞、佰维等,量产还没消息,更偏向B端场景。

● 传统厂商还有三星、马牌这些,了解下有就行,PCIe4.0开始我个人就不建议入手了,让有情怀的用户上吧。

接下来半年应该会和PCIe4.0时代一样,联芸方案会大批量出货,毕竟温控+性价比摆在这儿,厂商能降本+规避售后,实际性能表现也更适合常规C端消费者。

关于是否选择有缓型号,个人建议如下:

● 各家主控厂商几乎都有有缓和无缓方案,单说目前的市售型号,我个人更推荐无缓方案,毕竟不需要考虑温控,绝大部分用户对读写性能需求也没那么高。

● 如果一定要追求大量数据读写的性能上有缓方案,切记一定要搭配主动散热器使用,同时做好舱内的散热风道,不然随便跑跑就会高温蓝屏。

除了上主动散热器以外,PCIe5.0固态硬盘还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要将固态硬盘安装在独立显卡区域的接口等,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控温。

3️⃣ 颗粒方案介绍

固态硬盘的方案也看兼容性,看主控和单盘容量基本就能确认颗粒范围,目前主流是以下几家在做:

● 长江存储,主打232层的晶栈Xtacking4.0,有TLC和QLC颗粒,消费级主力之一。

● 铠侠,主打213层的第八代BiCS和XL-FLASH ,消费级主力之一。

● 美光,主打232层的TLC NAND,基本已经被长存取代了,了解下就行。

● 三星,高端有400层堆叠的ZNS 3D NAND,但消费级现在除了自家产品,基本没人用。

选固态硬盘不用太纠结颗粒型号,毕竟不同批次的质量会有区别,没有固定哪个特别好,并且坏也基本是坏主控,了解下就行。

4️⃣ 固件版本

没错,固态硬盘也是有固件之分的,刚上市的新型号可能会有平台兼容性等问题,比如本文拿来当案例的海康C5000,通过固件更新会解决。

⏹ CPU平台解析

就目前来说,相比PCIe5.0固态硬盘本身,CPU平台会更重要一些,说人话,硬盘能不能跑满得看搭配的CPU+主板是什么。

1️⃣ 桌面端平台

桌面端(Desktop)对应常规台式机,目前Intel支持PCIe5.0的在售CPU+主板如下:

● CPU需要12代、13代、14代酷睿和最新的Ultra200s平台,其中Ultra200s目前对新主控方案支持不算好。

● 包含PCIe5.0协议M.2接口的主板为B660、B760、B860、Z690、Z790和Z890,其中大部分只有一条满速PCIe5.0协议的M.2接口,安装需要注意看说明。

如果打算到手即用,近期建议是14代酷睿i5/i7的K系列处理器,搭配第二代Z790。

目前AMD支持PCIe5.0的在售CPU+主板如下:

● CPU需要7系、8系和9系锐龙,其中7系和8系得看主板,搭配高性能显卡的前提下,可能PCI通道不够用,说人话就是跑不满固态硬盘。

● 和Intel一样,主板同样很重要,绝大部分只有一条满速PCIe5.0协议的M.2接口,安装需要注意看说明。

● AMD相比Intel多了512Bytes的支持,理论上顺序读写能力会比同级别Intel强一些,随机读写则是弱一点。

如果打算到手即用,近期建议是9系锐龙的X/X3D系列处理器,搭配X670e主板,注意这里是X670e,和X670不是一个芯片组。

2️⃣ 移动端平台

移动端(Mobile/Laptop)对应笔记本电脑和迷你主机,MODT平台的台式机也算:

● Intel目前只有Ultra200H和Ultra200v平台支持,并且得看厂商设计,也就是主板有没有做PCIe5.0的M.2槽位。

● AMD暂无支持PCIe5.0的在售移动平台,最新的Ryzen AI Max也不支持,不知道下半年会不会出新品,有的话到时候再做测试。

目前市面上支持PCIe5.0的移动设备很少,正好我手上有一台,华硕NUC15Pro+还真板载了PCIe5.0协议M.2接口,下面会为大家展示性能测试。

⏹ 案例硬盘介绍

固态硬盘外观上确实没啥太多看的,这段简单说一下检查+使用的重点,常规用户当冷知识了解下就行。

1️⃣ 物理形态介绍

本文使用的案例是海康C5000,作为首批全国产方案PCIe5.0固态硬盘,在温度控制方面有着不错的调教,对读写性能有高需求的用户可以直接购买哈。

首先是贴纸:

● 中端型号一般使用石墨烯,中间有黑色夹层就是有,作用是提升散热效率。

● 本次拿到的是主动散热版本,所以并没有使用石墨烯贴纸,温控靠导热垫+主动散热。

如果买的是石墨烯贴纸版本,一般用主板自带的导热垫+散热马甲就足够了。

其次是主控:

● 主控一般藏在贴纸下面,上面会有丝印或者激光雕刻注明型号。

如果想查看硬盘方案,撕掉贴纸就能看到了,撕的时候小心点,不要暴力操作,倒不是说会把主控/颗粒带下来,贴纸损毁可能会影响保修。

第三是颗粒:

● 一般和主控一样,藏在贴纸下面,上面会有丝印或者激光雕刻注明型号。

情况比较复杂,颗粒型号可能会被打磨掉,或者是网上压根搜不到信息的批次号。

最后是散热:

● 低端型号一般啥散热辅助都没有。

● 中端型号一般就是石墨烯贴纸作为辅助散热。

● 高端型号一般是附赠主动散热,安装时需要注意限高。

也有些用户会考虑单独买被动散热马甲,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本文发布时只有中高端主板会带PCIe5.0协议M.2接口,这些主板自带散热马甲。

2️⃣ 关于物理安装

PCie5.0协议固态硬盘的安装需要注意三点:

● 第一,一定要确认安装在PCIe5.0协议的M.2接口上,一般在靠近CPU的位置,不清楚就去你的主板官网看电子版说明书。

● 第二,如果有多个PCIe5.0协议的M.2接口,优先安装在CPU下面第一个口上,避免显卡挡住硬盘马甲的安装。

● 如果打算上带风扇的主动固态硬盘散热器,风扇接口一般接主板的Sys FAN上就行,接到CPU FAN上可能会巨吵。

如果看不懂上面在说什么,拍照+截图问主板厂商的客服比较快。

如果你的主板没有PCIe5.0协议的M.2接口还想用,在PCI槽是PCIe5.0协议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转接卡转接,注意点如下:

● 第一,转接卡也分协议,一定得是支持PCIe5.0协议的型号。

● 第二,一定要安装在PCIe5.0协议的PCI槽上,注意看主板的说明书。

● 第三,注意挡板尺寸,部分ITX机箱只支持8CM的短挡板。

看不懂这段在说什么,请直接换主板。

3️⃣ 关于后续优化

上文也提到了固件问题,本文测试时是内测版本,固件版本号是HSfde9e1,后续大货必定会升级修复下文提到的兼容性问题,等有空再补一篇测试吧。

⏹ 测试数据汇总

本次使用的硬件如下,大家可以参考下。

1️⃣ 数据汇总展示

下面是三个不同平台的数据汇总图,简单来说:

● 桌面端14代Intel酷睿表现最好。

● 桌面端9系锐龙X3D的随机读写性能会有一些损失。

● 移动端Intel Ultra200v的表现最差,主要是随机读写性能损失最大。

这里的数据仅是海康存储C5000的初版固件表现,后期更新固件后的可能多平台数据会好一些。

2️⃣ Intel(桌面端)平台测试

案例设备:Intel i7-14700K+Z790

首先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峰值数据),使用CrystalDiskMark8,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4102.21MB/s

● 顺序写入:12805.40MB/s

● 随机读取(Q32T16):8219.73MB/s / 2103576IOPS

● 随机写入(Q32T16):6759.01MB/s / 1729826IOPS

在空盘状态下,各项数据和海康存储宣发基本一致,随机读写能力甚至还高了点,没有虚标问题。

接下来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平均数据),使用AS SSD Bench,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0471.11MB/s

● 顺序写入:9832.44MB/s

● 4K随机读取(64位):3260.23MB/s / 834619 IOPS

● 4K随机写入(64位):5048.32MB/s / 129.2369IOPS

● 读取响应时间:0.019ms

● 写入响应时间:0.060ms

● 总得分:12866

相比峰值速度,均值的顺序读写下降不多,但随机读写会下降一些,还是有待固件优化。

第三是代表低空闲率状态表现,使用Txbench,空闲率设置20%,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0349.93MB/s,响应时间为1.62ms。

● 顺序写入:2917.15MB/s,响应时间为5.75ms。

● 4K随机读取:1254.11MB/s,响应时间为0.417ms。

● 4K随机写入:2172.11MB/s,响应时间为0.24ms。

相比上一代PCIe4.0的型号来说非常亮眼,当空闲率较低时,顺序读取的下降几乎可以无视,顺序写入和随机读写则都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比较好的是延迟非常低。

第四是游戏表现,使用3DMark的存储基准测试模组,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综合评分为4668分

相比上一代PCIe4.0的型号来说提升大约在30%左右,对加载素材较多的3A游戏会有比较大的加成。

最后是温度控制,使用Txbench做压力测试的时候抓取了传感器温度,测试时室内温度为20℃,结果如下图所示:

● 空载工作温度为40℃左右

● 满载工作温度为47℃左右

这套环境有一张RTX4070显卡,散热则是主板自带的常规马甲,测试结果更贴近常规家用环境,当然结果还是挺满意的,不需要加装额外的主动散热器。

3️⃣ AMD(桌面端)平台测试

案例设备:AMD R7-9800X3D+X670

首先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峰值数据),使用CrystalDiskMark8,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4636.35MB/s

● 顺序写入:12867.72MB/s

● 随机读取(Q32T1):5515.00MB/s / 1411840 IOPS

● 随机写入(Q32T1):4873.66MB/s / 1247256 IOPS

对比14代酷睿,顺序读写几乎一致,随机读写性能则是少了不少。

接下来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平均数据),使用AS SSD Bench,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0852.05MB/s

● 顺序写入:10112.14MB/s

● 4K随机读取(64位):3107.68MB/s / 795566 IOPS

● 4K随机写入(64位):3261.15MB/s / 834854 IOPS

● 读取响应时间:0.023ms

● 写入响应时间:0.064ms

● 总得分:10848

对比14代酷睿,顺序读写表现更好一些,随机读写则是略差一些。

第三是代表低空闲率状态表现,使用Txbench,空闲率设置20%,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0253.80MB/s,响应时间为1.63ms。

● 顺序写入:2921.63MB/s,响应时间为5.74ms。

● 4K随机读取:1229.83MB/s,响应时间为0.43ms。

● 4K随机写入:2114.71MB/s,响应时间为0.25ms。

数据基本和14代酷睿一致,没啥区别。

第四是游戏表现,使用3DMark的存储基准测试模组,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综合评分为3545分

相较14代酷睿要差不少,这还是X3D平台,常规锐龙会更低一些。

最后是温度控制,使用Txbench做压力测试的时候抓取了传感器温度,测试时室内温度为20℃,结果如下图所示:

● 满载工作温度为36℃左右

● 满载工作温度为45℃左右

由于没上独立显卡,所以实际数据基本和14代酷睿一致,没啥区别。

4️⃣ Intel(移动端)平台测试

案例设备:华硕NUC15Pro+(Intel Ultra285H)

首先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峰值数据),使用CrystalDiskMark8,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13898.77MB/s

● 顺序写入:10027.33MB/s

● 随机读取(Q32T16):1340.11MB/s / IOPS

● 随机写入(Q32T16):532.95MB/s / IOPS

相比常规桌面平台,空盘状态下的海康C5000顺序读写比桌面端差不了多少,但随机读写能力差的蛮多。

接下来是代表空盘状态表现(平均数据),使用AS SSD Bench,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7656.35MB/s

● 顺序写入:4191.62MB/s

● 4K随机读取:424.64MB/s / 108707 IOPS

● 4K随机写入:2614.11MB/s / 669211 IOPS

● 读取响应时间:0.026ms

● 写入响应时间:0.100ms

● 总得分:4856

说人话,读写能力不太稳定。

第三是代表低空闲率状态表现,使用Txbench,空闲率设置20%,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 顺序读取:9934.70MB/s,响应时间为1.69ms。

● 顺序写入:2427MB/s,响应时间为6.91ms。

● 4K随机读取:1823.66MB/s,响应时间为0.29ms。

● 4K随机写入:965.78MB/s,响应时间为0.54ms。

这段测试结果意外的好,即使存放数据很多,性能下降也和桌面平台区别不大。

最后是温度控制,使用Txbench做压力测试的时候抓取了传感器温度,测试时室内温度为20℃,结果如下图所示:

● 空载工作温度为38℃左右

● 满载工作温度为44℃左右

单说日常场景,迷你主机和笔记本电脑肯定不会出现高温问题,可以放心使用。

⏹ 本文完
0 阅读:15

数码川川川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