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远PK李小龙,一败涂地后被观众骂哭了

雅旋聊影剧综 2025-04-20 15:08:52

1971年,26岁的吴思远正式当上了导演,执导了《疯狂杀手》,处女作中规中矩,但也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1972年,27岁的吴思远第二部作品《荡寇滩》大爆,一战成名,顺便捧红了主演陈星,大反派陈观泰。

接下来,与主演陈星乘势推出《饿虎狂龙》《猛虎下山》,连续大卖,吴思远彻底火了。

1973年,在他的第四部电影《猛虎下山》拍摄前,吴思远正式注册了思远影业,组建了自己的公司。那时候,他才28岁。青春得意,意气风发。

曾经,混迹在邵氏片场做场记与副导演时,最瞧不上的就是那些导演派头,跟皇帝一样。尤其是张彻、罗维那样的“百万大导”,拿着个雪茄在邵氏走,后面跟着一大票人,威风得不得了。典型如张彻,那派头就很威,尤其是出外景时,张彻不论走到哪里,场务就得跟到哪里,另外还一定要有一个场务拿着一个太阳伞,替他遮阳,就像皇帝出行那样。

张彻不管你的,他看镜头什么在那忙,旁边跟另一个场务,见他一站定,准备坐下来,就要第一时间把那个导演椅摆上去,要配合得很好,迟一点的话,张彻就坐到地上。张彻不管的,都不是凳子准备好了再坐,他压根就不看,从来不回头,就直接坐下去的。当时邵氏那些副导演里,伺候张彻最好的是午马,午马很精灵的,所以张彻也会把很贵的东西送给午马。当时那堆副导演里,像吴思远、吴宇森、鲍学礼等人,午马混得很好,就是因为他很机灵。

没想到,这么快,自己也混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模样,吴思远有时候也有些哭笑不得。没办法,红了,其他人全仰仗自己,都来巴结他。想当初拍《疯狂杀手》时,想让道具师重新布置下好重拍,结果直接被阴阳“哇,好大的口气啊,像百万导演哦!”那时候还是新人导演嘛,只好假装听不到,干活要紧。这才没两年,就倒转乾坤了。

而且,还有很多人主动给他送钱。因为他的作品,要发行到东南亚市场去,那时候也没有票房分账一说,就是片商一次买断,然后再自己做本地发行。吴思远嘛,独立制片,又是新出道不久,他要价也不高,结果就让买他片的那些片商全赚了大钱。

做生意嘛,讲究和气生财,那些人自己低买高卖,会觉得不好意思,就请吴思远过去,然后请他吃饭,席间就会拿出一个大红包,“哎,吴导演,给你零花”,厚厚一叠子钱。

有了自己的公司,拍戏也不需要自己花很多钱了,只要说想拍什么戏,“啪”,人家就把钱送来了。甚至说,你用张纸写个片名,签个字,我就付你钱,把钱往你口袋塞,这种事吴思远都经历过。

那时候,真是春风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不过,你要是以为吴思远也是“南山必胜客”,就像马化腾那样,总是赢,总是不败,那也不对。

现实永远是现实,也有吴思远吃不了兜着走的时候。转眼,他就吃了大瘪,看走了眼,捧错了人,电影被观众骂得狗血淋头,让他自《疯狂杀手》后再一次为自己的作品痛哭流涕。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吴思远从执导的第二部作品起,开始捧陈星,顺利将他塑造成了当时的顶流,仅次于李小龙的那种,拍啥啥火的那种。

但是,陈星背叛了他。于是,合作完三部作品后,两个人就再没有联系过。

吴思远转而开始捧新人,谁呢?

梁财生。

那是1972年的一天,吴思远走在香港的街头。突然看到前面乱纷纷的,有人在打架。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的天性,促使吴思远也挤进去看。那里面,的确是街头混混在打架。不过,吴思远看到的是一名矮壮的混混,在独扛几名手持棍棒的混混,居然还将他们给打趴下了,他却毫发无损。

拳脚不错哦,这小子。吴思远的兴趣来了。

吴思远有个特长,大家还记得吗?

他特别擅长沟通。

结果,一问,这矮壮小子叫梁财生,是年24岁,一身真功夫,不仅精通北派腿法,还熟识咏春拳,并拜日本空手道黑带高手山口为师。这还没完,他还三次参加全港搏击比赛,两次获冠军,一次获亚军。

这就完了?

不,他的叔叔是梁小松,是邵氏片场里的武术指导。而且,他也跑过龙套,与岳华、茅瑛演过对手戏,对剧组很熟悉。

哇塞!发达了。那时候吴思远自《荡寇滩》打响了“打仔电影”的旗号,正广泛收集有真功夫的演员,正愁找不到新人呢,这简直是天降奇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那谁,就你了。叫什么?梁财生?这名字也不好听,不利于传播,那谁,李小龙不是正火吗,你以后就叫梁小龙吧。

就这样,吴思远从街头捡来了一个梁小龙。

然后,在吴思远执导的《饿虎狂龙》《猛虎下山》中,梁小龙都作为配角出演。

等到吴思远与陈星闹掰,分手说再见。吴思远需要捧新人,他首选的就是梁小龙。

《神龙小虎闯江湖》《生龙活虎小英雄》《三傻笨探小福星》,外加一部《香港小教父》,四部作品,力捧梁小龙。

在吴思远的执导下,梁小龙不仅做主演,甚至还担负起了武术指导的职责。捧他的力度,比陈星还用力。

梁小龙被捧火了吗?

当然。

在1970年代,“香港四小龙”就已经齐名了。包括李小龙、狄龙、梁小龙、成龙。

这其中,有真功夫的,李小龙之外,只有梁小龙。

当然,李小龙生前是不知道有什么“香港四小龙”的,另外三龙都是在他去世后才爆得大名的。这个排名多少有些牵强,更多的是对当时最火的几名演员的一个概括,但足以说明梁小龙在70年代的分量。

当然,他更为人知的角色,是进入80年代,转战电视剧领域后,在电视剧《大侠霍元甲》里饰演了“陈真”一角。那也是李小龙在《精武门》里曾经饰演过的角色。毫不客气地说,梁小龙版陈真完胜李小龙版,形神兼具,个性鲜明,一身铮铮铁骨,给这个角色注入了精气神。

80后看过来,今天咱好好唠下陈真的嗑

中国超级英雄陈真,李小龙版与甄子丹版优劣谈

梁小龙,也因为“陈真”这一角色,彻底火遍了大陆。还因为过于成功,后来推出了《陈真》和《陈真后传》等作品,依旧由梁小龙饰演,把他的个人形象推至巅峰。

除此之外,梁小龙还出演过《再向虎山行》里的姚立中,《四大名捕》里的追命,同样表现上佳,成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经典记忆。

不过,梁小龙也因为爱国,因为坚持原则,遭到过封杀,中年一度无戏可演,直到周星驰基于情怀,在自己的电影《功夫》里,广泛收集老一代打星出演,找到他出演“火云邪神”一角。终于,他凭借这个角色再度翻红,重回大众视野。

不过,咱们还得回来说70年代时的梁小龙,以及捧他的吴思远。

先捧梁小龙的作品是《神龙小虎闯江湖》《生龙活虎小英雄》。怎么说呢,就像现在我们已经不熟悉《饿虎狂龙》《猛虎下山》一样,在当时都是很热卖的作品。梁小龙,迅速被吴思远捧红。

请注意,那个时代是李小龙的时代。连梁小龙的名字都是跟风李小龙。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在《荡寇滩》里,吴思远还专门把跟李小龙打过比赛的刘大川找来,出演他的戏,目的就是为了蹭李小龙。

嗯。那个时代,吴思远还远不是电影教父,而是一名年纪轻轻的独立制片人,他拍戏的目的是卖钱,是为了票房,自然是怎么有噱头就怎么来。

至于艺术性,还谈不上。

所以,在写前面几部吴思远的作品时,电影之外的事谈得比电影本身多。就是因为这些影片没什么好说的,艺术价值不高。而且,还是跟风的作品。

甚至,到了《香港小教父》与《三傻笨探小福星》(又名《罗马大绑架》),跟风跟到极致,连整个剧组都被拉到意大利去拍摄,从剧情到外景地,都在跟风李小龙。

不过也不怪吴思远,市场就是这么要求的。

他不是跟恒生影业公司签了合约了嘛,老板娘包明,是她提出的让吴思远去意大利拍摄,什么费用之类的问题,不需要吴思远考虑,一切都由恒生影业来解决。反正,吴思远拍啥啥火,钱总能翻几番之后赚回来的。

甚至,吴思远刚刚结婚,包明就提出来,反正都是要度蜜月的嘛,就去意大利吧,顺便勘察一下外景,费用由恒生出。

为了拍电影,连他的生活都给包了起来,这很难不受诱惑的。何况,前有李小龙,已经拍摄了《猛龙过江》,在罗马大竞技场上与罗礼士的那一场戏,震惊全世界,那个轰动啊。

前车之鉴,李小龙行,你吴思远也行的。

于是,外景也勘察过了,就带着剧组去了意大利,拍摄《香港小教父》。瞧这名字,《教父》(1972年)那时候也是刚上映不久,正火遍全球,尽管是美国故事,但是马龙·白兰度与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柯里昂家族,恰好也是来自意大利的黑手党徒嘛。

《香港小教父》,等于是既蹭了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又蹭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走着瞧吧,稳赢!

为了节省成本,《香港小教父》与《罗马大绑架》两片是套拍的,去一次拍两部,值了。

因为是整个剧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来意大利拍摄,很多规矩都不懂,于是就发生了一些趣事。值得聊一下。

在威尼斯,世界水城嘛,就在那里拍海边、水边戏!哇,很多人来围观,于是影响了那些摇船的生意,那个威尼斯小艇,贡多拉,就没人去坐了,都来围观拍戏不去坐了。看来喜欢看热闹,不止是中国人的天性,全世界都一样。

哇,那些意大利船夫啊,又高又大嘛,他们就看着不对劲了,就生气了,要赶剧组走,就冲过来了……

吴思远一看这势头,那些个意大利人,又高又大,又气势汹汹,不是善茬,怎么办?

别忘了,吴思远的特长,是与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就显出天分来了。

先赶紧把翻译赶走,千万要走开,不要翻译。有时候有翻译在反而更麻烦。然后,没有翻译,没有沟通渠道,就可以在那里跟他们胡扯嘛,他也听不懂我们讲什么,他们讲意大利话哗啦哗啦,我们也听不懂。

边胡扯,边跟剧组里所有的武师讲好,要做戏做势,做好准备,摆出一个架势要跟他们打。然后,就跟他们争论,争论到最没结果,就说,啊,大家准备打吧,所有的人摆出架势。

李小龙与《猛龙过江》的影响,这下子发挥出优势来了。那时候,中国功夫在那边很吃香,那些高大的意大利人一看,哦,等一下等一下,不要打——他们也怕了。其实要是真打的话,哪里打得过他们,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摆了那个架势,中国功夫的架子,他们就怕了。好了,意大利人就这样,你跟他吵了以后,他拍拍肩膀就没事,吴思远这边也赶紧说那我们赶快拍,不要影响你们就是了。

然后,在罗马火车站拍戏,又是如此。大批人聚集在一起,结果把警察惹毛了,吴思远他们直接给警署警长抓了起来。不过,经验告诉他不要怕,于是他又一次挥手叫翻译走开,他在反而搞不定了。

警长他们一开始很凶,但是意大利人嘛……据吴思远回忆说,我跟你讲,意大利人真好人啊。你先要跟他吵,不要怕他,如果一怕就完了,后面就没得拍,没完没了。一开始要跟他吵,比他还凶,到最后你猜怎么样,他跟我一起勾肩搭背去喝卡布奇诺,两个人好到这个程度。他还说,你下一次来帮我带一个录像机,我们这里(意大利)贵得不得了,我说好好好,你抄电话给我。那个警长还说,我会讲几种语言,以前是跑船的,就是没学中文,真是抱歉啊,很难跟你沟通,意大利人的英文也讲得不好,大家就靠指手画脚。

再然后,去梵蒂冈拍戏,梁小龙与大反派的对决就在那里。不过呢,那个地方你去申请,根本申请不到,因为这个戏要拍拿着枪跑来跑去的,宗教圣地啊,怎么会给你拍这些个,玷污圣灵啊这属于。

那怎么办呢?只能每个星期天,趁那个教皇在讲道的时候,偷拍。

拍到什么程度?每个星期天到了那边就拍几个镜头,大概拍一个小时就赶紧拍完了。每次拍一点,不要拍多,然后,下午就休息大家去玩,这样大家也高兴。

前面几次,都还算顺利。但是,拍到最后的那个星期天,终于出事了。

当时,在拍梁小龙拿着个枪在追那个大反派。持枪追踪啊,梵蒂冈那些守卫,当然不允许了,就呜啦啦一下上来包围上来。吴思远这边一看,反应也很快。第一要拆那个片盒,千万不能给他们抄走充公,里面胶片都是心血啊,就很快,一拆一传,传走了。梁小龙的道具枪,不知道怎么也传走了。剧组人多嘛,可以相互打掩护,连续拍了好久,也有磨合过。

然后,守卫们把剩下的剧组给抓住了,就问你们枪呢?明明看到枪的。已经被传走了嘛,肯定看不见的。那个菲林盒呢?菲林盒也没有了,该传的都传出去了。

于是,吴思远又开始他的胡扯功夫,就跟他胡扯,说我们是电视台啊,说我们到欧洲,去到每个地方人家都很欢迎,怎么跑到梵帝岗来就把我们抓起来呢!就被带到警长的办公室,最后也不了了之。之前,为了做防范,剧组的那个拍板,除了写中国字——中文他们看不懂,上面一定写着TV,TV他们看得懂啊。哦,电视,他们对电视比较网开一面。吴思远就说我们是介绍当地风景的啦,到每一个地方都很受欢迎,怎么你要抓我们呢,这很不应该嘛。警长他们还觉得很抱歉,下次你们申请,早一个月申请,我们一定批准,就这样的。后来剧组都拍完了,就走了。

吴思远的沟通能力,还有应变能力,算是被他发挥到了极致了。一般人搞不定的事,他就能。多年以后进行回忆,吴思远依旧觉得那些往事,尽管当时惊心动魄,但回忆起来还是蛮过瘾的。

这是遇到意大利人,遇到华人闹事,又怎么办呢?

吴思远也有办法。

在旧金山拍戏的时候,那边的黑帮多得不得了,华青帮、黑鹰帮、和胜堂等等,别人都说很危险的,但是剧组时间有限,要一一去拜码头,很耗时间的,而且一桌一桌请吃茶,也很费预算。干脆,直接开机。

就在唐人街那边,有一个教堂,就在那里拍,果然来了……一瞄就知道来了,一看就知道这种调调,怎么办,你跟他吵的话肯定吵不过,打又打不过,再拿对付意大利人那些手段,是不行了,吓唬不住这些地头的。怎么办?就用民族大义,唉,大佬,我们是香港来拍戏的,初到贵境,你们多多包涵,我们拍这个戏,到外面都给中国人争光……其实是编出来的,你们也知道啊,这些洋人啊,白人啊,他都赶我们,不让我们拍,现在来到唐人街,大家都是同胞嘛,你们给我们争个面子,帮帮忙。

然后,还真的发生作用了。好好好,没问题。他们还说谁敢欺负你们,有我们在。最后就是反过来帮剧组,只要不去跟他去斗就是了。在拍戏的时候,他们也不走,就围着,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是简单的围观了,就是看热闹嘛,大家都爱的。于是,吴思远就有招,就在拍摄之余去跟他们聊聊天,还给他说说戏,让他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然后再找演员过来,跟他们握握手。哇!他们就很高兴了,再合个照,就更开心了。这样子,避掉不少麻烦。

海外拍戏的经历,让吴思远成熟了很多,那些场面,说是靠沟通解决,其实他心中也是撑了一口气的,也有后怕,但经历之后,就成熟起来了,开了眼界,见过世面了。

后来,去日本拍戏,去韩国拍戏,这些经验他都可以用上。最后,还将这些经验,用在了北上内地合拍电影上,经典的《新龙门客栈》,就是这么诞生的。那其中,背后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聊。

《香港小教父》终于是拍完了,然后拿回去上映。

坐在午夜场里,吴思远等人兴致勃勃地等着观众来叫好。结果,等来的却是“哎……”,尤其是梁小龙一伸手,给他的全是嘘声。给骂了几声以后,吴思远慌了手脚,只好先走了,看下去了。

回到家里,吴思远哭了。

这是他在处女作《疯狂杀手》被老板剪掉他的创意,忍不住坐在剪片室外痛哭之后,又一次为自己的作品哭。这也是他午夜场唯一一次被骂的戏。

回家,看到自己年幼的女儿,更加感到委屈。为这部戏,新婚后就去看外景,然后又去拍,在拍摄的时候,恰好自己女儿出生了。为了工作,都没有赶回来看一下。为了这事,一直很多年,到自己老了,一提起来还被自己老婆埋怨,说我生小孩的时候你都不在旁边。

不过呢,当时也很奇妙,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以前都想生个儿子嘛,就那天晚上做了个梦,生了个女儿,梦醒一打电话回家。结果,是他妈妈接的,就说刚生了一个女儿。算了下时间,加上时差的问题,孩子出生的时间,刚刚好是他做梦的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但是,为了工作,为了拍这部戏,忙到不敢回来照顾自己老婆生小孩,结果辛辛苦苦忙一场,却被观众骂。这,这......

吴思远边哭边想,一时就想不明白,自己那么辛苦跑到意大利,花那么多的心血拍的,结果观众却不接受。

就想,怎么会这样呢?

明明梁小龙动作很好,打那些意大利人也很好啊,观众应该觉得过瘾啊,可是为什么不被接受呢?

就想不明白。

甚至,多年以后,吴思远也把原因归结到梁小龙的身上,觉得是梁小龙形象不够好,吃亏了,不够信服,觉得他那么矮小却能打败那些高大的意大利人,不够说服力,观众不接受。

其实,不是这样的。

还记得前面写过罗维力捧成龙的第一部电影吗?《新精武门》,罗维为了打造这部新作,是下了功夫的,基本上延续了老《精武门》的班底,连原来的嘉禾公主苗可秀都弄来了,而且故事也比老版更热血。成龙版陈真的成长曲线也很流畅,比李小龙版都要好。全面升级了可以说是。

可是,罗维一败涂地,《新精武门》完全不被接受,成龙也被骂成了翔。

这个《香港小教父》,就是另一个《新精武门》,被观众认定是在山寨《猛龙过江》。成龙,不能成为李小龙第二。梁小龙,也不能。

尤其是,那时候李小龙新去世不久,大家还陷在情绪中没有走出来,你这个时候来消费李小龙,大家也不能接受。撞到马蹄子上了等于。

再说了,李小龙去意大利拍戏,去罗马竞技场上对打,是正式申请了的。当时,经过多次正面交涉申请,意大利罗马市政府终于批准了李小龙在罗马斗兽场的拍摄。授权拍摄时间限定为早上7点至10点,李小龙用了三天时间,在古罗马斗兽场选择多个场景,每个场景最多重复七八次排练、试拍,以选出最佳拍摄场景与最佳时机,终于成功拍了出来。

相比而言,吴思远的那些意大利故事,基本上全是靠偷拍,摄影全靠手持,尽管很有趣,但是与李小龙的名正言顺相比,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大摇臂,吴思远这边分明透着浓浓的草台班子味。

你连跟风都跟不好,还怎么能够要求观众会喜欢你呢?

《香港小教父》这一败,给了吴思远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明白到要是拍的电影观众不喜欢,那你就完蛋了,你拍戏就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能够接受的戏,不一定是经典,但一定不是烂片。

这里就衍生出来一个问题,几乎同样的题材,为什么观众更喜欢李小龙,而不喜欢吴思远、成龙等人的跟风版呢?

大家都喜欢原版,一定是原版里有山寨所没有的东西。李小龙电影之所以能广得人心,不仅被华语观众喜欢,全世界无论走到哪里,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喜欢,它是有原因的。而吴思远的影片就只能是华语观众喜欢,穿透力就不行。并不是说华人泡到了洋妞就是胜利的。

核心原因,在于李小龙是美国长大的,又是华裔血统,他能够做到超越华裔血统,代表更大的群体性。

李小龙生前只有四部半作品,前两部《唐山大兄》《精武门》是别人写的剧本,他还没有太多话语权,只能选择接受,然后塞进去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两部作品反映的还是华人群体备受迫害,需要奋起反抗压迫这样的故事。等到了后面的两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剧本已经是李小龙自己写的了,在这里,故事上已经不是反抗民族压迫了,不是为华人争光,为了民族大义这些东西了。而是悄然完成了“去中国化”,是更简单的以弱对强,代表的是泛弱势群体,他打美国白人,打意大利黑帮,打日本武士,打俄罗斯大力士,他的象征意义变成了非白人也可以通过赤手空拳的斗争来对抗全副武装的白人至上主义堡垒。他已经不仅仅是一名弱势的华人青年了,而是更广泛的受压迫受迫害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成为了一个反抗强权反对白人至上主义的符号。

因此,李小龙深得第三世界亚非地区,以及美国的亚裔移民和非洲裔美国人的喜爱,也深受白人世界中的弱势群体的喜爱。也因为李小龙在“种族主义”横行的时代,加快了“平权主义”的推进。

这所有的一切,对于当时的吴思远来说,都是他的作品所不具备的。如文章前面所云,他只想的是挣钱,是做大做强,是独立制片人如何能够立足于剧烈的竞争市场。他的电影,更多还是简单的打打杀杀,没有什么立意,只有狗血,没有什么深度。

在认识高度上,在思想层面上,吴思远是远远不如在大学里学哲学的李小龙的。

所以,想要直接PK李小龙,吴思远是不自量力的。曾经,百万大导张彻、罗维都想与李小龙PK,结果双双落下阵来,换成新崛起的吴思远,依旧不行。李小龙的伟大,是划时代的。

吴思远眼界的开阔,要等到他彻底实现了金钱自由,开始将目光从动作片之外,进行扩展,去开拍《廉政风暴》《法外情》等片的时候,才有所转变。尤其是1985年的《法外情》,更是直接将刘德华真正捧了出来,一代天王终于在电影界站稳了脚跟,这是后话,后面细聊。

以上,大概是说吴思远作为独立制片人,在成才之路上,他的生猛与弱势,优点与缺点,都一目了然。

他不是必胜客,他也会失败,而且与真正的高手比起来,差距还非常明显。这都是他要经历的成长的过程。

对了,说到捧梁小龙,其实同一时间吴思远还捧了黄元申,在一系列作品中,都是黄元申在为梁小龙配戏。

但是,到了《大侠霍元甲》,这对曾经的搭档,就反了过来了,黄元申饰演主角霍元甲,梁小龙饰演陈真,成了配角。当然,两个人的表现都非常棒。只是,这个主角与配角的故事,已经与吴思远没有关系了,就不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无论如何,在黄元申与梁小龙之间,吴思远捧错了人。黄元申同样有一身好功夫,而且形象更佳,可是在70年代,导演更喜欢有个性的演员,而不是看长相。

好在,《香港小教父》被骂得很惨后,吴思远迅速调整捧人思路,抛弃了梁小龙,转而开捧刘忠良、王将、黄正利等人。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聊聊吴思远导演职业生涯最棒的武侠动作片,刘忠良、王将、黄正利等人主演的《鹰爪铁布衫》。

给你好看哦。

0 阅读:4

雅旋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