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的愈演愈烈之时,美国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在和平与战争的边缘疯狂试探了。
一些媒体大V、智库公司都在鼓吹,既然两国关系已经紧张至此,不如干脆硬碰硬地打一场,用战争实力决一个胜负。
然而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的一席话,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痛批那些叫嚣“对华开战”的美国鹰派,直言他们“太疯狂”,并强调“特朗普总统是希望和平的”。
前一秒还在骂中国人乡巴佬,现在怎么又软了?难道他真的是“鸽派”人士?
这一切,可能与表面的情况并不相符。
自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内,开启了对华贸易战,美中之间的经济摩擦,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后来拜登接任了总统,贸易战也没有停止,甚至还越来越热闹了。
而特朗普这一次的卷土重来,无疑加剧了这一紧张局势。随着双方关税的不断提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变得越来越残酷。
中方在应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时,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充分的准备。
在特朗普将对华关税税率提升至104%后,中方迅速将对美关税加至125%,但同时我们也明确表示,继续这种数字游戏已无实际意义,美国如果想继续的话,我们也不会再理睬了。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中国的底气和实力,还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不会向任何形式的欺压屈服。
经济战确实打不动,于是不少美国人便想到了热战。在他们的眼里,美国一直都是世界头号的军事强国。
在全国的任何地方与中国开战,他们都应该能轻松获得胜利。
而在这方面,特朗普无疑充当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人。
上任伊始,他曾经承诺,要和俄罗斯一起,将军费开支削减7%;但是最近几天,他又突然表示,要将军费提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在如今俄罗斯工业青黄不接、而且深陷俄乌战争泥潭的局面下,特朗普此举的应对方向不言而喻。
而且,前一阵子,他还高调地发布了美国所谓的“六代机”F-47,并且还做了一些“赢学”方面的包装,比如“47比36大”之类的,以对比我们的六代机歼-36。
而且在他口中,这个连ppt都没做完的所谓“六代机”,已经试飞了5年了,并且最快将在2030年装备部队。
然而到现在为止,人们连一个F-47的模型都没有见到。
还有,就是特朗普最近的一次发言。
他在谈论关税战时表示,自己手里有一种“秘密武器”,先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现在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武器可以与之匹敌,甚至连性能接近的都没有。
然而此时他话锋突然一转,说中国人很聪明,不会让事情发展到失控的地步。
经过了几年洗脑式的“排华”宣传,美国人现在普遍对中国存有敌意,甚至真的认为,他们如今的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中国逼出来的。
而特朗普的一些强硬政策,无疑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需求。这也就是如今情况越来越失控的主要原因。
可能是意识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刹车”了,万斯这才站出来说话。
他在4月10日晚上9点发了一篇推文,上面直言不讳地表示,那些主战的“鹰派人物”既想与中国打一仗,又想让中国继续成为他们的加工厂,这种想法“简直是疯了”。
不管关税战的结果如何,美国政府都要尽力保证,不让美国向中国开战。至于原因,他给出的是“总统希望和平”。
在关税战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万斯的发言,确实能让情绪降温。但是,如果将其理解为“呼吁和平”,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不是不想打,而是真的打不赢。
能让万斯这样的人清醒过来,只能说是我们的实力太硬。要知道,此人曾经是个铁杆的“鹰派”。
他在2022年当选俄亥俄州参议员时,曾经写了一本书,叫《乡下人的悲歌》。万斯曾在书中指责中国“抢走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并呼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弥补自身产品竞争力的不足。
当他在2024年7月,成为了特朗普的副总统候选人后,又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重视中国的威胁,并将拜登政府的基建滞后归咎于“被中国超越”。
这些言论,让他成为了美国民众眼中鹰派的代表。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万斯的态度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他多次在讲话中承认,从1985年开始,美国就没真正打赢过任何一场战争,美军正面临着“征兵危机和装备采购效率低下”的困境。
虽然此人说话并不靠谱,但他的这些结论却是正确的。
其实,万斯的态度不是和平,而是“避战”。他知道,现在美国经济结构,实在是太脆弱了。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数据,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仍高达3550亿美元,在半导体、稀土、医药原料等关键领域,对中国依赖度超过80%。
如果现在开战,中国只需停止供应关键零部件,美国的国防工业就将立即瘫痪。
而在纯粹的军事层面,美国的常规战争能力,也是不那么令人放心的。
万斯曾在2025年1月发言说,美国在靠近中国的地方作战,还没有过成功的历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就是教训。
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像中国这样的区域大国,是拥有本土防御优势的。而这种优势,是美国难以撼动和对抗的。
兰德公司2024年的兵棋推演中也显示,在台海冲突场景下,美军因后勤补给线过长、基地易受打击等因素,胜率不足30%。
更严峻的是,美国国防工业产能严重萎缩:1990年时有51家主要军工企业,如今仅存5家;F-35战机的交付延误,已经累计超过7年了。
而反观中国,则是进入了“暴兵模式”。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军舰建造吨位占全球45%,高超音速导弹技术领先美国2-3代,六代机也已经成功试飞,而且还是两款。
我们的工业产能,可以随时保证非和平时期的战场供应。两相比较下,美国虽然还有先进武器的数量优势,但和中国打还是没有把握。
万斯的态度转向,还反映了美国各个商业集团的利益权衡。
中国市场的诱惑,仍然是难以抗拒的。苹果公司25%的营收、特斯拉38%的销量、波音13%的订单均来自中国。
若中美爆发冲突,这些企业不仅将失去万亿级市场,还有可能面临着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新兴品牌的全面竞争。
特斯拉上海工厂
正如高盛的报告中所说的,对华的贸易脱钩,将使美国GDP损失4%-6%,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万斯也不得不站出来,给越来越热的舆论降降温。
那么,为什么万斯还要在推文最后,把特朗普搬出来呢?
这是因为,虽然特朗普现在看上去“特没谱”,但是在不少美国人眼中,他仍然是个明星。
美国政府需要打着特朗普的幌子,压下内部的开战冲动,给自己重建工业基础腾出时间。说白了,万斯就是在“以拖待变”。一旦有了机会,他一定会变得比谁都“鹰派”。
综上所述,万斯的态度绝非和平的保证,而是政治上的算计。
美国智库“国防优先”研究员本·弗里德曼指出:当美国制造业回流率达到60%时,战争选项就有可能重新摆上桌面。
眼下的中美经济战,既是中国的机遇窗口,也是美国最后的调整机会。
历史反复证明,大国兴衰从来不由政客的言辞决定,而取决于谁能更扎实地锻造经济与军事的“矛与盾”。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中国必然可以取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