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闲置超市到现象级菜场的蜕变
“开业首日卖出近百只荣昌卤鹅,337 个摊位激活 3000㎡国有资产!”当重庆渝北区安心菜场加州店开业的消息刷屏,这场看似普通的菜市场改造,实则是一座超大城市破解民生难题的创新试验。这里曾是闲置两年的超市,如今摇身变为涵盖生鲜、熟食、非遗体验的“民生地标”,不仅填补区域大型农贸市场空缺,更以 “369 赶大集”“背篼菜免费摆摊” 等设计,重新定义了菜市场的功能与温度。开业现场,荣昌卤鹅摊位前排起长队,菜农带着新鲜果蔬入驻免费摊位,老重庆的 “赶场” 烟火气与现代城市治理智慧在此碰撞。
二、闲置空间变身 “民生载体” 的重庆解法
作为国有资产改造样本,安心菜场的前身是商业利用率不足 30% 的闲置超市。通过“政府主导 + 企业运营” 模式,重庆菜老包爱捷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其重构为 337 个标准化摊位,商业利用率提升至 70%,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 500 个,预计年交易额突破 2 亿元。不同于上海等地菜场改造的商业化倾向,重庆模式坚守民生底色:租金低于市场价 40%,并设 10% 公益摊位,既盘活资产又保障便民属性。这种“国有资产民生化”实践,为超大城市低效空间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三、当 “369 赶大集” 撞上数字时代
“每月 3、6、9 日赶大集”—— 这个延续重庆传统 “赶场” 民俗的设计,通过数字赋能焕发新生。非遗小吃直播带货吸引 10 万人次观看,电子价签与区块链溯源提升交易效率,夏布编织、叶脉画等非遗工坊成为体验热点。更特别的是“银发族专享日”“限时折扣”等细节,让老习俗与新需求无缝对接。数据显示,赶大集日客流较平日增长 230%,菜场不仅是购物场所,更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客厅,入选“重庆市非遗活态传承基地”,让年轻一代在烟火气中触摸传统。
四、“背篼菜” 摊位的治理智慧
曾经路边摆摊的菜农,如今在菜场拥有了“专属阵地”:100㎡免费摆摊区配套农残检测、冷链物流,让农产品溢价 15%-20%,菜农日均收入从 80 元跃升至 200 元。这一 “疏堵结合” 的举措,不仅让占道经营投诉量下降 68%,更搭建起城乡流通的桥梁 —— 与轨道交通 “背篓专线” 联动,菜农凭摊位证免费乘车;定向采购农村合作社产品,形成 “订单农业” 模式。小小的摊位,成为破解城市管理与农民增收难题的“双赢密码”,彰显从“刚性执法” 到 “柔性服务”的治理升级。
五、一只卤鹅背后的乡村振兴图景
开业首日热销的荣昌卤鹅,串联起从养殖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上游对接 200 公里外的国家级保种基地,带动 2000 户农户养殖增收;中央厨房实现 “零添加” 标准化生产,开发即食卤鹅、预制菜等 6 大产品线;线下入驻连锁商超,线上抖音旗舰店日销破千单。这只“会飞的卤鹅”,预计年销售额突破 5000 万元,成为“以销促产”的乡村振兴典型。菜场不再是末端销售点,而是产业协同的枢纽,让农产品附加值在 “产供销” 闭环中不断放大。
六、小菜场里的智慧与温度
作为重庆 2025 年“标准化菜市场”示范项目,安心菜场藏着六大硬核科技:电子价签实时调价、区块链溯源扫码可查、光伏供电年减排 80 吨二氧化碳…… 这些技术不仅让食品安全投诉降 75%、垃圾减量 40%,更构建起 “智慧菜场” 标准体系。但比技术更动人的,是细节里的民生考量:为老年群体设专享折扣,给菜农提供培训与信用支持,保留 “赶场” 的仪式感与人情味。当 3000㎡空间承载起国有资产活化、文化传承、城乡共融等多重命题,它早已超越菜市场的物理定义,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微缩样本”—— 既有科技赋能的效率,更有以人为本的温度。这,或许就是重庆给城市发展交出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