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篇文章说,去年有人做过统计,说是国内养的猫狗数量超过4岁婴幼儿总量。突然觉得,“富养猫狗”似乎成了“年轻人婚育”的平替选择。
身边不少同龄人,都养着自己的宠物,当它们的“爸爸妈妈”。这么一来,年轻人也可以为自己的单身找到一个理由:
有没有人在身边不要紧,反正还有爱宠在身边。
想想,这不仅能缓解年轻人的精神压力,还能拉动国内消费。也不是一件坏事吧。
不知道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寻爱宠的启示。就是自家养的猫狗不见了,还会张贴启示,有偿感谢。
因为这种现象,还出现了帮人专门搜找猫狗的职业。
搜找流程是这样的:如果家里的猫狗不见了,那客户就可以下单,然后找宠物的人就会询问客户一些问题。
譬如,猫狗的生活习惯、家里有没有猫狗留下的毛发、平时爱在哪里玩……就是像寻人那样一样把基本信息先搜集好,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去找。
按次数收费,一次有几千块钱。
值得一提的是,也许购买宠物时的花费还没有搜找一次多,但也有很多爱宠人士下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把宠物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了感情。
所以说,很多时候,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自己赋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能要比产品、服务本身的价值要多。
毕竟,感情还是挺复杂的,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一定和消费有必然的联系,但偶尔也会影响到消费吧。
2.消费能力没上去,先把情绪价值拉满小动物给人的情绪价值,还是可以的吧。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
画面中的女生养了一只猫,但是那个女生是聋哑人。每次和人打视频,都是用的手语。
家里的猫刚开始还很喜欢“喵喵喵”地叫,试图吸引女生的注意。
但后来它看到女生都是用手语和别人交流,也不再叫了。每次和女生互动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去碰女生的手。
看起来就好像,是那只猫因为女生听不见、也不能说话,而自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觉得,这还是挺治愈人的。
知道一个博主@会说话的刘二豆。
发的视频就是两只猫的日常,算是早期宠物界的大网红了。但后来慢慢的,豆妈也从日更、周更,变成月更、年更,甚至现在都好久没更了。
不得不说,宠物也是有潜力的。
只是,它们陪伴人类的时间,还不够长。这是很不确定的一点。
在当下婚育率不高的情况下,年轻人到底都在想什么呢?如果一只猫、一只狗带来的情绪价值,要比人带来的还高。
我觉得当下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学习与工作。未来总是不确定的,世界也是处在变化之中的。
所以,往后会怎样,也说不好。即便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可能也藏着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