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猥亵案反转?当事人认识?警方辟谣

西桦白枫金 2025-04-12 18:48:39

2025年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15号车门附近发生一起猥亵案件。41岁的姚某在车厢内对一名女乘客实施不当肢体接触,导致后者情绪崩溃并大声呼救。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姚某试图用背包遮挡下半身,但被周围乘客发现其拉链未闭合的异常状态。三名女性乘客主动围成人墙,阻止姚某离开车厢,并呼叫站务人员协助报警。

警方调取车厢监控后确认姚某的违法行为,并于次日上午发布通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4条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通报明确指出,案件性质为单方面侵害行为,未提及双方存在任何关联。姚某所在公司随即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其家属表示将配合后续法律程序。

4月10日中午,某一社交平台发布一段15秒短视频,宣称“猥亵案系熟人自导自演”。画面中,涉事男子被标注为“姚某”,旁白称“两人系同事,相约制造事件博取流量”。该视频使用AI技术替换了原始监控画面的部分片段,伪造出“女方主动贴近”的假象。

36岁的杨某通过12个关联账号同步推送该内容,三小时内衍生出“女方已被行政处罚”“警方收受贿赂”等9个版本谣言。话题#上海地铁色狼反转#登上微博热搜第7位,累计阅读量突破1.2亿次。部分自媒体账号伪造警方文书截图,声称“赵某莎(化名)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3日”,进一步混淆公众认知。

4月10日,上海轨交公安网安部门锁定造谣账号IP地址,溯源至松江大学城某电竞酒店。次日凌晨3时,警方在酒店房间内抓获正在操作多台设备的杨某,查获存有5个未发布谣言脚本的电脑。杨某供述,其通过流量分成和广告植入已非法获利4.2万元。

4月11日,警方发布第二份通报,确认“熟人作案”系谣言,并依据《刑法》第291条对杨某刑事拘留。通报强调,原始案件受害者与姚某无任何社会关系,且未对女方采取任何法律措施。同步清理网络平台相关谣言信息327条,封禁违规账号43个。

谣言传播期间,受害者个人信息遭大规模泄露。其工作单位单日接到超过200通辱骂电话,部分致电者声称“要曝光公司包庇行为”。姚某家属居住地亦被网民公开,社区居委会收到多封恐吓信,要求“驱逐败类家庭”。

舆情监测数据显示,58%的网民支持依法严惩猥亵行为,38%的评论质疑警方通报真实性,主要集中于“通报细节过多疑似剧本”“未公布完整监控”等论点。某高校匿名论坛发起投票,19%的参与者认为“女方可能涉及利益交换”。

杨某面临“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指控,依据《刑法》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其非法获利被全额追缴,关联账号运营公司被处20万元行政处罚。姚某在拘留期间接受心理评估,其律师提出“饮酒导致行为失控”的辩护理由,未获警方采纳。

争议焦点集中于网络平台责任划分。部分法律学者指出,涉事短视频平台未及时拦截AI伪造内容,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平台方援引《网络安全法》第47条,称“已履行事后删除义务”,拒绝主动赔偿。

该事件暴露三个核心矛盾:其一,公众对性侵害案件的关注度与信息甄别能力的失衡,导致谣言传播速度远超真相调查进度;其二,现行法律对新型谣言技术(如AI换脸)的规制存在滞后性,平台审核机制难以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其三,部分群体对公权力机构的不信任转化为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形成“真相—质疑—对抗”的恶性循环。

争议的实质在于,当技术工具降低谣言制造门槛时,社会是否应牺牲部分言论自由以强化内容管控?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网络谣言举报量同比上升67%,但仅23%的立案案件进入司法程序。这种落差表明,治理网络谣言不仅需要法律威慑,更需重构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与责任意识。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