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水,很多人都会想到伏羲、女娲、麦积山......
那么提起甘谷,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大像山,姜维文化园,黑潭寺森林景区以及甘谷特产。譬如:辣椒、浆水、圈圈、花椒、罐罐茶、麻鞋等等在甘谷家喻户晓的东西......除了这些景点外,很少有人知道甘谷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有些面临着失传。
不过,说到麻鞋,大家可能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不妨今天就跟着我一起来探秘“足尖上的艺术品”——甘谷麻鞋。
一根麻绳有多少种用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用它捆绑包装,有人用它装饰家居,还有人把它“穿戴”起来。别看这麻绳细,它可是做鞋的好材料。
在甘谷,农村妇女纺出的麻绳源源不断流向当地的麻鞋制造企业,麻鞋制作这一古老的技艺仍在这里延续。"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对麻的歌咏。这种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在穿越了2000多年的风霜雨雪后,依然茂盛地生长在渭河两岸、秦州大地。这种植物就是制作甘谷麻鞋的主要原料。
相传,出生于甘谷古风台的人文始祖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便发明了麻鞋。据当地人说,甘谷县城西边上的大像山,有一座供奉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农村妇女手中的麻鞋就与伏羲有关。自从伏羲发明了麻鞋,人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它就像一位忠厚诚恳的朋友,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管人情如何世故,都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悉心呵护着人类的双脚。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当年度陇时,留下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所谓“革皮之良,莫贵于麻”,道出了大麻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于是,千古“诗圣”杜甫为它写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它作歌,将军吉鸿昌视之为礼品,甘谷人更是将其引以为骄傲。
甘谷麻鞋有两种,一种由麻编织而成,一种由棉线编成,用布底棉线做“耳子”和鞋带的叫棉线麻鞋。其形状不一,有圆头的、有“梁子”的,也有三条弦、单鞭救主式等等;还有染色的,在“梁子”上栽一朵用棉线做的染成红色戴黑色的花穗子,十分美观。
工艺麻鞋由纯麻编织而成。多用麻拧成辫,盘成麻鞋底垫,用麻绳左右穿紧,在底周边栽上较粗的精制麻绳,放成鞋帮子,一一串起来,再做上鼻梁,用木头楦子把鞋鼓起来。细麻鞋底子结实,帮子细密,鼻梁精制,还用白皮包边。除传绣的式样外,还有单边麻鞋与无鼻梁麻鞋等。
甘谷麻织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甘谷县麻鞋业已渐由民户自产转入工厂生产。现在,鞋型多样(包括各式麻拖鞋),在甘谷有的酒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麻拖鞋。逐渐地质量上乘的“大漠行”牌麻鞋驰名省内外。
那天,我们走进大漠行麻鞋制作加工厂,亲眼目睹了麻鞋制作的过程,全都是纯手工制作。在甘谷的方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穿麻鞋的,还怕穿皮鞋的?”意思大概就是贫穷的人不怕富贵的人。虽然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奈味道,却也道出了艰难岁月里悲凉辛酸的世道人心。
对于出生于甘肃我的来说,麻鞋一点都不陌生。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曾经也为我做过一双麻鞋,很轻巧舒适,现如今只要在炎热的夏天便会想念母亲钩织的那双麻鞋。所以说,麻鞋于我而言,岂止是一双舒适的鞋子,它更是一段温馨的记忆、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母爱的佐证。在它记忆的怀抱里,可以找到童年的印记,母爱的芳馨,甚至瓜棚李下早已随风而逝的一句絮语、一声叮咛。
一双双存留着亲人余温的麻鞋,每当夜深人静时,在家乡的炕头上静静地为他守望亲情,祈祷平安;每当白天赶路时,在蜿蜒的小路上默默地为他呵护脚掌,支撑信念。
遥想当年,我不知道唐朝大诗人杜甫流落秦州、路过甘谷时,是不是穿着一双甘谷麻鞋踟蹰在渭水之滨,并吟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
但毫无疑问,从他的诗里,同样感受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与无奈、辛酸和悲凉。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物产养一方人。甘谷县适合种麻,因此孕育了这里的麻鞋文化。好比“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样的诗句,用来描写甘谷长期的农业历史文化再也合适不过了。
相比于农村麻鞋制作工艺逐渐流失的境况,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抓住麻鞋具有舒适、吸汗等特点,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延伸出罗马风格、商务休闲风格、居家风格、运动风格等多种类型。近几年来,大漠行麻鞋在国外非常受欢迎,主要销往日本、欧美、韩国等地。与国外销售火热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的遇冷,颇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甘谷麻鞋是一种文化,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做好做大这个产业,不但可以传承麻鞋文化,还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甘谷大漠行麻鞋加工厂,走过来走过去,看到的不仅仅是麻鞋的制作,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浓浓的乡音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