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根本不是这样的!宝琴当然很美,可是贾母并不想让她嫁给宝玉,在一见面的时候。
我们先看另一个例子。薛家母女和黛玉聊天,说到黛玉要认薛姨妈为娘,宝钗阻止,理由是“我哥已经相准了,只等来家就下定了,也不必提出人来。我方才说你认不得娘,你细想去。”

薛蟠要订亲,黛玉就不能认薛姨妈为娘,这两件是怎么联系到一块儿的?现代人可能不理解。其实在古代,认了干亲,就是兄妹,就不能结为婚姻了。这是通行的规则,人人都知道。所以宝钗一说,黛玉就明白了,才会撒娇地要求“姨妈不打他,我不依”。

看了这个例子,再来看贾母和宝琴的“一见面”,是探春转述的:“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贾母让王夫人认宝琴为干女儿,后来也提到“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了”,指把凫靥裘给了宝琴的事。可见“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不是一时兴起、过后不提,而是真的认可这层关系。


社会规则说,认了干亲就不能结亲;贾母说,宝琴是王夫人的干女儿。这样一来,还怎么让宝琴嫁给宝玉?

当然,为宝玉求配宝琴,这回事的确存在。看到宝玉宝琴雪地寻梅,宝玉披着大红猩毡,宝琴穿着“金翠辉煌”的凫靥裘,举着红梅,映着白雪,的确是美不胜收。于是贾母向薛姨妈打听宝琴“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就猜到“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可是,也只有这时,贾母才产生了求配之意,因为图面实在太美,不由得产生“一对玉人”的联想。

不过,这只是有个构思,离实行还远着呢。况且贾母早已默认宝黛婚事,也不会因为一幅画面就摒弃黛玉。可能是把宝琴作为“后备人才”。如果黛玉不幸夭折,也不能真的随随便便、由张道士之流给宝玉介绍对象吧?先考察了宝琴,放着备用,万一用得上呢?

咦,贾母想把宝琴作为“备选孙媳妇”,就没想过干兄妹不能结亲吗?嘿,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取消干娘干女儿的关系,也不是什么大事。结干亲而已,又不用签协议、做公证的。

只是,如果贾母一开始就有求配之意,断不会“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从认干亲时,就想着将来取消干亲,岂不是多此一举?
替宝玉求配宝琴,只是贾母一时兴起,而且马上被薛姨妈拒绝了。这件事对贾母、对宝玉、对黛玉,都没有什么影响。

影响最大的,是紫鹃。她从这件事看出,即使不是宝琴,贾母也可能让宝玉娶其他女孩子,导致宝黛爱情落空。紫鹃想要把宝黛的婚事尽快落实下来,这才有了精彩的“慧紫鹃情辞试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