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摘要:本文围绕三河市近期因色彩禁令引发的社会关注,探讨了城市治理中色彩与颜色艺术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通过回顾事件背景,分析色彩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及探讨色彩禁令对城市形象、商户经营及民众情感的影响,文章强调了科学规划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色彩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建议。
关键词:三河市;色彩禁令;城市治理;颜色艺术;商户经营
引言
在北京时间2025年4月18日这个平凡的日子里,三河市却因其独特的色彩政策而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一场关于城市色彩与颜色艺术的讨论,在三河市的街头巷尾悄然展开。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颜色的争论,更是对城市治理、文化尊重与商业自由的一次深刻反思。
一、三河市色彩禁令事件的背景
近日,三河市因一项色彩禁令而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沿街商铺禁用红、蓝、黑三色招牌,这一规定被商户们戏称为“颜色净化运动”。蜜雪冰城等知名品牌的红色招牌被迫改绿,甚至医院的红十字标志也被要求更换,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这一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去年底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该导则中提出了广告牌匾设计的指导性意见,要求遵循“色浅、淡雅、明快、协调”的原则,并列举了广告牌匾设计的负面清单,其中就包括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然而,这一指导性意见在执行过程中却异化为强制标准,甚至新增了黑色禁令,引发了商户们的强烈不满。
二、色彩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色彩,作为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认同。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运用色彩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氛围,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1. 塑造城市形象
色彩是城市形象的第一印象。不同的色彩组合可以传达出不同的城市性格和气质。例如,温暖的色调可以营造出温馨、活力的城市氛围,冷色调则可能给人一种宁静、沉稳的感觉。三河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其城市色彩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相协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比如,三河有着丰富的燕赵文化底蕴,若能将代表燕赵文化特色的色彩元素融入城市色彩规划中,如古朴的赭石色象征历史的厚重,清新的青绿色寓意自然的生机,就能让城市更具文化辨识度。
2. 引导视觉流线
在城市规划中,色彩可用来引导视觉流线,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方向、区分区域。例如,通过在不同功能区域使用不同的色彩主题,可使城市空间更加有序、易读。在三河市,商业区可以采用活泼、明亮的色彩,如橙色、黄色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促进商业活动;居住区则可以采用柔和、宁静的色彩,如淡蓝色、米色等,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3. 提升城市品质
色彩的运用可提升城市的品质感。高品质的色彩设计可以营造出高端、大气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相反,低劣的色彩搭配则可能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缺乏规划的印象。一个色彩搭配合理的城市街道,会让行人感到愉悦和舒适,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色彩禁令对城市的影响
三河市的色彩禁令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色彩在城市规划中的积极作用,给城市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 破坏城市形象
色彩禁令的实施导致三河市的街道色彩变得单调、乏味。原本多姿多彩的商铺招牌被统一换成了绿色等少数几种颜色,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特色。这破坏了城市的视觉美感,降低了城市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原本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今却变得千篇一律,让城市显得呆板和无趣。
2. 影响商户经营
色彩禁令对商户的经营造成影响。许多商户的招牌颜色是其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更换颜色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损害其品牌形象和顾客认知度。例如,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是其品牌标识之一,换成绿色后可能导致顾客识别困难,进而影响销量。对于一些小型商户来说,更换招牌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增加了经营负担。
3. 引发民众不满
色彩禁令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抵制。许多民众认为,政府应尊重商户的经营自主权和民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干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缺乏科学依据和人文关怀,可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民众对城市的色彩有着自己的感受和认知,政府的强制规定忽略了民众的情感需求,导致民众对政策产生抵触情绪。
四、色彩与城市治理的反思
三河市的色彩禁令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在城市治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色彩,既美化城市环境又尊重商户和民众的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科学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治理应注重科学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功能定位等因素。在色彩运用上,应该结合城市的特色和风格,形成独特的色彩体系。例如,可借鉴一些国际知名城市的色彩规划经验,如巴黎的灰色调、伦敦的红砖色等,打造出具有三河特色的城市色彩。要深入研究三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色彩规划中,使城市色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尊重商户经营自主权
商户的招牌颜色是其品牌形象和经营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应该尊重商户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色彩设计指南或规范,引导商户合理运用色彩,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某些颜色。可规定在特定区域内,招牌颜色的饱和度、明度等参数范围,让商户在这个范围内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颜色。
3. 加强沟通与公众参与
城市治理是涉及多方利益的过程。政府应加强与商户、民众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色彩规划等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可通过公开听证、网络投票等方式吸纳民众意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制定色彩规划方案前,可组织商户和民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想法和需求,让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五、促进色彩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建议
为促进色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治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发展,以下是具体的建议:
1. 制定科学的色彩规划方案
政府应组织专业团队对城市的色彩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城市的特色和需求制定科学的色彩规划方案。该方案应该明确城市的主色调、辅助色调以及不同功能区域的色彩主题等要素,为城市的色彩运用提供指导。定期对色彩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2. 加强色彩管理与监督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色彩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色彩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色彩管理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色彩管理和监督,对违反色彩规划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在监督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的执法行为。
3. 推动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色彩是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政府应注重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举办色彩文化节、色彩设计大赛等活动,挖掘和弘扬城市的色彩文化特色,推动色彩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举办以三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色彩设计大赛,鼓励设计师运用三河的色彩元素进行创作,展现三河的文化魅力。
4. 加强色彩教育与普及
提高民众的色彩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推动色彩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关键。政府可通过开展色彩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普及色彩知识,提高民众的色彩运用能力和审美水平。在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可增加色彩知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在社区中,可举办色彩讲座和展览,让民众了解色彩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六、国内外成功案例借鉴
1. 国外案例:意大利五渔村
意大利五渔村以其色彩斑斓的房屋而闻名于世。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房屋的颜色进行统一规定,而是尊重居民的选择,让每一栋房屋都保留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这些色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五渔村的成功在于尊重了居民的自主权和创造力,让色彩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2. 国内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成都宽窄巷子在改造过程中,注重色彩的运用和文化的传承。街道两旁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川西民居色彩,如青瓦、白墙、棕木等,营造出了古朴、典雅的氛围。商家在招牌设计上也可根据自己的特色选择合适的颜色,但整体风格与街道的色彩相协调。宽窄巷子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城市改造中,合理运用色彩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
结语
三河市的色彩禁令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在城市治理中要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色彩作为城市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合理的运用和保护。通过制定科学的色彩规划方案、加强色彩管理与监督、推动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加强色彩教育与普及等措施,可促进色彩与城市的和谐共生,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有特色的城市环境。让城市的色彩成为城市的名片,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