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四大名著里它占了一席之地,书里讲了好多有名的将领和故事。
孙权是三国时候的一位大牛,长得挺特别,眼睛绿油油的,胡子还是紫色的。但他特别会识人用人,先后提拔了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位猛将。有了他们的帮忙,孙权顺利接手了老哥的基业,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这样一来,他就跟曹操的魏国、刘备的蜀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真是厉害得很,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要说生儿子就得像孙仲谋那样出色,只可惜现在这年头,难找像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
毛主席是带领中国迈入新纪元的重要人物,他特别推崇中国古代的那些英雄豪杰。
就在1957年3月份,毛主席坐着飞机从南京到上海去。飞机路过镇江上空时,他往下一看,看到了古代的京口和浩荡的长江,心里特别有感触,然后就写了那首很有名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在这首词里,他大大夸奖了孙权,说生儿子就得像孙仲谋那样。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特别爱看书。
毛主席的读书故事和他的丰富经历,那真的是没得说,非常出色。
新中国刚诞生那会儿,毛主席心里装着整个国家,老是为了工作到处跑,在全国各地的天空中飞来飞去地视察。
1958年9月份,毛主席跑到安徽去看看工作情况。他发现啊,有不少人对新任务一头雾水,工作进度也慢得很。
为了给他们打气,毛主席特地跟承德的罗瑞卿和张治中聊起了《三国演义》里吕蒙的事迹。
吕蒙是个只懂武艺的将军,他满脑子都是打仗的事,压根儿没想过要拿起书本。
不过孙权这家伙挺有眼光,他觉得就算是带兵打仗的武将,也应当读书识字。这样一来,能多长几个心眼儿,打起仗来更灵光,也能把战争的损失往小了弄。
发现吕蒙有打仗的天赋后,孙权就劝他多瞅瞅书,用学到的知识来帮他在打仗时解决难题。
事后,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下定决心努力读书,后来他还当上了东吴的大将军。
吕蒙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坐上了高官的位子,军功赫赫,但要是肚子里没墨水,文化修养跟不上,那想再往更高的将领层次爬,可就不容易了。
那时候,新中国刚从战乱中走出来,比起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能力,更需要的是能带领大家齐心协力搞建设的智慧和胆识。但遗憾的是,好多高级军官都是从军队里一步步提拔上来的,这方面他们确实不太擅长。
所以,为了让国家从战争的混乱中恢复生产,毛主席意识到了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他心里老想着,要是能像孙权那样厉害就好了,不光能一眼瞅出人的本事,还想着能跟孙权似的,用劝说啥的办法,让手下的人都能明白文化改革的好处,懂得知识的力量有多重要。
不过,新中国一步步壮大起来后,毛主席也悄悄地迈向了他人生的暮年。
要让知识变成推动国家发展的新主力,看来还得再等多一阵子。
面对时间留下的无奈,毛主席也只能默默承受这个事实。
到了1975年5月3日那天,毛主席在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工作会议上当了回主讲人,他挺惋惜地说,自己其实挺瞧得上孙权的。
在毛主席看来,孙权这人既勇猛又聪明,当个将领绰绰有余。只可惜命运不济,没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实现统一天下的伟大梦想。
他感觉自己就像普通人一样,在有生之年里,没办法让新中国变得特别强大和富裕。
不过,毛主席对孙权倒是颇为赞赏。在1953年到1958年这五年多的光阴里,他多次在讲话里拿孙权重用周瑜的事儿举例,意思就是在挑选干部时,得看能力和本事,别被年龄给框住了。
世间豪杰谁能比?会用人才懂选将才算真英雄。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像三国那会儿,那么多能人异士扎堆出现,其实真的挺少见的。
但话说回来,在那个能人辈出的闪亮时代,像孙权这种小县官的后代,居然能混成威震江东的三国大佬,不光是因为他会用人才,还得有像勾践那样能吃苦、能忍辱负重的劲儿,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代豪杰。
毛主席是新中国抗战胜利的伟大带头人,他能识人用人的本事,跟他那超强的人格吸引力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他有着铁打的信念,一直深信在壮阔的人民革命浪潮里,肯定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干部,这才成功地从四面八方召集了众多英才。
毛主席对人才的标准,并不是追求那种“完美无缺”或是“样样精通”的高手。他更看重的是发掘每个人身上的独特优点,然后依据各自的长处,给他们分配合适的干部岗位,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
若以资本主义视角来比拟毛主席,他仿佛是一位深谙人性的精明资本家。他擅长洞悉每个人独特的才能与潜力,如同一位卓越的伯乐,将人才精准地配置于最适合的舞台。通过这样精心的调配与优化,他能够极大地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效能,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这无异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说真的,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里真的有不少能人异士崭露头角。在那些特别难熬的战争年月里,他们可是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不过,要说在打仗那会儿,大家或许能靠各自的绝招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赢得战斗。但换到和平年代搞国家建设,那些“歪门邪道”可就不灵光了。
说白了,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咱们没固定要斗的敌人,也没永远不变的朋友,碰上的都是跟国家利益挂钩的各种大小事情。
要想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处理好,只能去看看历史和古人是怎么做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所以,咱们得学会怎么读书,然后还得跟实际情况对上号,这样才能动手搞国家建设。
不过对于众多在抗战时候立下战功的将领而言,可能让他们冲锋陷阵打仗,比起坐下来捧起书本读书,要顺手得多了。
这对毛主席而言,也是个全新的考验,毕竟打下江山不容易,治理国家更是难上加难。
咋样才能让干部们转变思路,自个儿愿意去提升文化素养和那些理念上的知识,这是建国后毛主席得琢磨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让干部们能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毛主席引用了三国时期的故事来讲解。
吕蒙原本是个当兵的,但他通过不断学习,最后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反过来,张昭呢,他就只知道读书,没当过兵,所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拿主意,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行动的本事。
对比之后可以看出,毛主席明显更偏爱吕蒙这一类的。他虽然是从军队里出来的,学问也不算高,但他的脑子转得快,还肯听别人的意见。读书虽然不是特别精通,但他特别下功夫,能把书里的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所以,毛主席到了晚年,老爱拿吕蒙和张昭当例子,一个读活书,一个读死书。他用这两个例子告诉干部们,看事情别太片面,得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得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还得能把各种知识都联系起来,活学活用。
在最后一次中央政治会议的场合,毛主席连连感慨,说咱们真是缺人才啊。
毛主席一辈子识人用人很有一套,培养出了好多对新中国建设有大贡献的领导,有了这些人的帮忙,新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成长进步,变得越来越厉害。
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举行,简直就是把新中国各路精英都汇聚一堂,商量国家的重要事情。
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毛主席已经步入了晚年,他只能主持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了。
1974年10月13号,毛主席到了长沙,住进了湖南省委宾馆的九所,那是个让他想起老家的地方。
在这儿,毛主席把开会要做的最后那点准备给搞定了。
第二年,也就是1975年4月14号,毛主席从湖南长沙回到了北京的中南海,开始着手准备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主持人大会议的工作。
早在那个打仗的革命时期,毛主席就已经说过,咱们得努力,为了中国能工业化,农业也得跟上近代化的步伐。
所以,新中国一成立,就动手搞起了工业化。目的也很清楚,就是想让新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厉害的工业强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不过,做起来总是最不容易的。
新中国要搞定的那四个现代化,说实话,真不是件容易事儿。这其实是咱们中国自己的现代化路子,目标就是让全国老百姓都能过上舒心的小康日子。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肯定得靠人才来撑腰。
不过,说到人才干部总是供不应求这事儿,就算毛主席再会看人用人,也没办法立马变出一大堆人才来。
新中国能够不断进步,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毛主席心里明白时间紧迫,他就跟叶剑英感叹说:“现在真是缺少像孙仲谋那样的能人啊。”
说实话,孙仲谋那家伙,在三国那种乱世都能闯出一片天地,成为个大英雄。要是搁现在这种太平日子里,说不定他能干出更大的事业呢。
倘若说现今真有如“孙仲谋”般的杰出领袖,那么非毛主席莫属。
建个国家不容易,把国家立起来难,但真正把国家建设好更难,而要守住这个国家,那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新中国成立后,那会儿真是啥都难,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都碰到了大堆麻烦和挑战,再加上打仗留下的经济烂摊子,国家发展就更不容易了。不过,大伙儿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都想让日子越过越好,这不仅是党的心愿,也是全国老百姓共同的盼头和目标。
所以,借着这股前所未有的热情劲儿,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谁也挡不住的。
可能毛主席在世时没能亲眼见到一个特别强盛的新中国,但那些受到他提拔和看重的人才,大伙一块儿使劲儿,新中国肯定会一天比一天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