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浙江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父亲早逝,所以生活异常的清贫艰难。多亏兄长们扶持照顾,他才得以继续学业,他就是童第周。刚上中学那会,由于家庭和早年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他的文化基础很差,成绩也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他知道自己并不算聪明,想要赶上学习进度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他白天跟同学们一起上课,晚上休息的时间,他常常蹲在外面的路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学习。就这样,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绩一点一点的赶上来了,甚至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学霸。1930年,童第周28岁,成功获得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的资格,但那是一个混乱动荡的年代,中国人在外国经常被看不起,童第周也不例外。因为他是中国国籍,再加上家里条件本来就不好,平日里只能依靠面包和白开水来充饥,也因此备受轻视。

在这异国他乡,童第周的生活依然过的十分艰难,唯一能够让他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热爱的生物研究课程。然而真正让人第一次注意到童第周的,是一次青蛙卵子实验,这个实验需要把卵子外面的薄膜剥掉,但他的导师和助手怎么都去不掉那层薄膜,正当导师头疼的时候,沉默寡言的童第周却准确而利落的将薄膜给剥开了,这让导师对童第周刮目相看。

这个瘦小低调到总是让人忽视的中国人,有这一双令人震惊的巧手,后来童第周跟着导师来到了著名的科研中心法国海滨实验室,成功将直径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做了外膜剥离,这让童第周名气大涨,此后他还取得了关于胚胎学的诸多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来自于落后国家的学生,他反而比师兄师姐们都还优秀。

1934年,童第周成功获取了布鲁塞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同一年他放弃了国外的工作回到国内。他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没过几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全国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就连学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身为大学生物系教授的童第周,也随着学校迁移到了四川,因为长途跋涉,教学设施简陋,连一台像样的双筒显微镜都没有,这让童第周十分犯难。

偶然间,他在镇上一个旧货商店发现了一个德国双筒显微镜,这让他十分兴奋,但老板的要价却让他为了难。因为以他的资产而言根本没有办法承担,他只好放弃了。但回到家里的他彻夜难眠,最终跟妻子商量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没想到妻子十分支持他,不仅卖掉了自己的首饰和衣服,还主动跟亲戚朋友借钱。最终两人东拼西凑买下了这台显微镜,这架显微镜在童第周日后的实验研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56年开始,五十多岁的童第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实验室,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努力,童第周成为了国际上最具权威的文昌鱼研究专家,但要说起童第周最杰出的成果,那便是克隆鱼技术。因为在国外学习过的童第周知道,国外已经有克隆的先例,但中国却还没有成功过,于是他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鱼类体细胞移植实验,但从理论到实验,这个研究并没有那么顺利,正当他潜心于实验研究时,那场令人痛心的浩劫到来了。

六十多岁的童第周,被要求在冰天雪地的校门口跪着,被关进紧闭室反思,花甲之年遭遇此劫。后来被放出来的他也无缘再接触实验研究,而是被派去扫厕所,而这一扫就是五年。等他再次回到实验室时,已经七十岁了,此时的他丝毫没有怨言,心里计挂的还是当年那个没有完成的实验。

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于牛满江共同将这个课题捡了回来,在1972年,成功的培育出第一尾属间核质杂种鱼。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希望第一例成功的哺乳动物克隆实验也能在中国诞生。可惜天不遂人愿,1979年3月30日,实验还未完成,童第周因为心脏病发作于北京逝世,这个总不服输的科学大家带着他科学理想与世长辞了,他的一生就是永不服输,从最初的熬夜苦读,到后来的流洋苦学,再到回国实验,他从来没有认输过,也不让自己的国家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