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形式主义值班:让治理回归服务本质

绾光阁 2025-04-29 15:34:57

南宋诗人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警句,在当代基层治理中呈现出新的现实隐喻。某市社区服务中心的值班日志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工作人员累计接听群众来电27次,其中25通为上级部门的查岗电话。这种将"人在岗"异化为"岗留痕"的治理异化现象,折射出公共服务价值理性的位移。

在华北某县教育局的值班室里,贴着这样一张告示:"寒假期间电话铃响三声未接,扣发当月绩效"。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该局2022-2023学年值班记录显示,连续87天未处理任何实质性业务。此类制度空转不仅存在于教育系统,文旅部门的值班室常备着三样"神器":签到表、监控探头和永远充不满电的办公电话——这些道具共同构建起形式主义值班的剧场效应。当考核指标简化为摄像头下的"在岗证明",当群众诉求让位于查岗应答的"条件反射",基层治理便陷入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困境":系统越是追求程序理性,越是偏离价值理性。

这种治理偏差的根源,深植于科层制组织的路径依赖。某省纪委监委的调研报告指出,基层单位将值班到岗率与"政治忠诚度"简单挂钩的比例高达63.7%。在"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的过程中,管理者陷入数据安全的悖论:越是依赖电子巡查、定位打卡等技术手段,越是催生"手机值班""照片考勤"等新型应对策略。这种制度性内卷,使得华北某乡镇近三年值班支出年均增长15%,而同期群众满意度下降9.2个百分点。

破解困局需要制度设计的范式转换。在应急管理领域,深圳市建立的"智能值守云平台"具有启示意义:通过AI接警分流、电子围栏调度和应急处置数据库,将传统"人盯岗"模式升级为"智慧响应"系统,使2023年突发事件响应时效提升40%。对于非紧急部门,杭州市拱墅区试点的"云值班"制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干部在移动终端完成值班登记后,可深入社区开展实地巡查,将60%的值班时间转化为服务时长。这种"线上+线下"的弹性机制,使该区2023年民生问题解决率提升至92.7%。

制度革新需要价值理念的重塑。当我们将考核指标从"值班日志厚度"转向"民情日记温度",当管理思维从"风险规避"转向"效能创造",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回归服务本质。正如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强调的:"组织的存续取决于贡献与诱因的平衡。"拆除形式主义的制度枷锁,本质上是在重构基层治理的贡献评价体系,让田间地头的难题破解替代办公室里的时钟守望,使万家灯火的温暖守护成为考核干部的最硬指标。

1 阅读:358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6:06

    值班的一般都是普通工作人员,单位领导都不值班[汗]

  • 2025-04-29 19:11

    放一天假,要值三天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