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枇杷卖了呢?这么好的果子,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小时候的我,总是不理解。
姑姑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傻孩子,这些枇杷啊,比金子还珍贵。”
直到姑姑临终前,我才明白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明,过来坐。”弥留之际的姑姑,拉着我的手,声音虚弱却清晰,“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关于这片果园的故事……”
故事要从1968年的冬天讲起。那年,村里来了一批知青,二十多个年轻人,从繁华的城市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们穿着干净的衣裳,说着带着点洋气的口音,与村里的人显得格格不入。
“那时候,村里穷啊,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水果了。”姑姑回忆着,“我爷爷留下了一棵枇杷树,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一棵。第二年春天,树上结了枇杷,我偷偷摘了一些送给那些知青。”
我仿佛看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颗颗金黄的枇杷,就像一颗颗甜蜜的糖果,温暖了那些远离家乡的年轻人的心。
“你姑父,就是那时候认识的。”姑姑的眼里闪过一丝温柔,“他尝了枇杷后,惊讶地说,没想到在这么艰苦的地方,还能吃到这么甜的果子。”
后来,姑姑和姑父结婚了。其他知青也逐渐融入了村里的生活。他们一起在田间劳作,晚上挤在昏黄的油灯下读书学习。农忙之余,他们还会组织文艺演出,给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老张,你记得吧?就是那个瘦瘦高高的,写得一手好诗。”姑姑问。
我点点头,依稀记得老张的模样。
“他最喜欢在枇杷树下写诗,说这棵树就像希望,在最艰难的日子里,给人一丝甜。”姑姑的声音里充满了怀念。
时间一晃,到了1980年,大部分知青都陆续返城了。有的当了老师,有的进了工厂。虽然天各一方,但他们和姑姑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枇杷成熟的季节,姑姑都会寄一箱枇杷给他们,让他们尝尝家乡的味道,也让他们记住那段一起奋斗的青春岁月。
1993年,姑父因病去世。姑姑强忍着悲痛,开始在这片空地上种枇杷树。一棵,两棵,三棵……三十年下来,竟然种了近三十棵。
“你姑父走后,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姑姑说,“种这些树,就像他还陪在我身边一样。每棵树,都代表着我的一份思念。”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姑姑每年都要送枇杷给那些老人。那些老人,就是当年的知青。三十年,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这片枇杷园,不仅仅是一片果园,更是他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姑姑指着远处一棵枝繁叶茂的枇杷树,告诉我:“那棵是为老张种的,他最喜欢枇杷树了。旁边那棵矮一点的,是为小李种的,她后来在县城当了语文老师……”
每棵树,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回忆。
去年,老张来看望姑姑。他站在枇杷树下,感慨万千:“这些树,就像时光的见证者,记录着我们年轻时的梦想和情谊。”
“小明,”姑姑握着我的手,眼神里充满了期盼,“我老了,以后这片果园就交给你了。记住,这些枇杷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传递记忆的。”
姑姑走后,我继承了她的遗愿,继续打理这片枇杷园。每年春天,我都会按照姑姑留下的名单,把枇杷送到那些老人手中。
有一次,我给一位住在养老院的王奶奶送枇杷。她接过枇杷,颤巍巍地剥开一个,放进嘴里,浑浊的眼里闪着泪光:“这枇杷,真甜啊……就像当年一样甜……”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姑姑说的“比金子还珍贵”的含义。这些枇杷,承载着他们青春的记忆,承载着他们深厚的友谊,这远比金钱更珍贵,更值得珍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片枇杷园,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树影婆娑,果香四溢。它默默地守护着那些或苦或甜的往事,见证着一代人的青春岁月。而我,也将继续守护这片果园,守护这份珍贵的记忆,让这份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下去。
人生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经历过什么,记住过什么,以及,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而姑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枇杷园,更是一段关于青春、关于友谊、关于爱的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