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旷世之声的字典里面,「C」和「I」代表著两套哲学。
C 不仅代表著用上 Cirrus Logic 芯片的产品,还有意味著「紧凑」、「权衡」,在设计上简洁,在预算和结果呈现上「精致」的 Compact 之意;
i 也不仅是直接的获得苹果 MFi 认证,还有将旗舰、重点产品的味道浓缩于一个单字上,并透过产品力向用家输出深刻印象、理念的目标。
M15C 之前接触过,无多余开孔的双色金属机身加上高透玻璃面板下可看到布局干净的面板,还有单体就能够实现干净、理性清爽的声音,可谓既有设计上的简洁,也增加了质感的精致。
M18i 则是标准的做得最全、用到最好的旗舰思维,相对紧凑的机身上塞下了蓝牙的带电小尾巴,奠定了旷世之声在 2000 元价位上招牌声音标准。
而这次要试的 M12i,我觉得是两者的结合。
贴上 I 字段的它自然也是代表旷世之声千元级产品的声音招牌,但同时用上细长机身的它也有自家的紧凑和简约精致。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字——Inflexibility。
可能有用家会觉得,Inflexibility 这个词讲「执著」会有那么一点偏颇。
但对于我这个差不多也完全抛弃 3.5mm 的用家,旷世之声选择在 2024 年初出一款没有 4.4mm 平衡没有屏显,完全仰赖配置和声音表现的小尾巴,似乎真的有那么一点固执。(笑
不过,当我拿起 M12i,将身边包括 Lightning 的设备都接了一次之后,就发现——
「似乎,真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听声收货,就可以。」
之前试 M15C 的时候我就讲过:
「旷世之声,是一个做透明的专家。」
如果要讲现在小尾巴群体上做透明设计的厂牌,那旷世之声必定是第一梯队里面做得最好的其中一位。
M12i 同样采用了 CNC 处理的航空铝金属机身加上玻璃面板的外观组合,机身没有任何按键,只有 USB-C 和 3.5mm 接口两个开孔,造型上会比有 3.5mm+4.4mm 平衡的 M15C 要修长一点。
品牌 LOGO、CMA SiP 芯片支持以及 Apple Music 的高解析力音频认证 LOGO 印刷在底部,做占满后盖的横置排列。
金属外壳打磨得相当平整顺滑,虽然是哑光磨砂效果,但平整光滑得没有丝毫颗粒感。外壳四边边角都做了圆润的处理,可以降低边角磨损几率,减少对使用痕迹产生。
机身正面被一块通透的玻璃面板覆盖,玻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昆仑玻璃,具备高硬度和耐摔耐磨的特性,观感上也极为通透,能够清晰地从 PCB 上看到这次的两大招牌——ESS DAC ES9281AC 和 SiP 模组。
旷世之声在玻璃的两侧加入了从疏至密变化的点阵纹理,避免了 USB-C 和 3.5mm 接口这一大型元器件放在面板上的突兀,配合哑光黑的机身,呈现出一种类似从机身渐变出玻璃的效果。
PCB 布板很干净简洁,视觉上丰富了信息量提升质感,也不会显得太冗余。
靠近 USB-C 口的两侧有四颗提示灯,用来提示现时连接的状态和增益:
·左侧灯代表输出采样率:单灯是采样率低于 48kHz,双灯是采样率高于 48kHz
·右侧灯代表当前增益:单灯是低增益模式,双灯是高增益模式
灯的下面也有 DATA 和 GAIN 字样,方便首次使用的用家快速分辨当前状态。
只是,渐变点阵图会遮挡一点灯效,某些角度看起来不那么清晰。
整体来看的话,黑色哑光金属机身加高透高硬度机身确实很有质感。如果之前已经接触过 M15C,甚至是旷世之声的旗舰 CMA18 PORTABLE,相信对这个感觉都不会陌生。
观感上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投诉,但如果你是现在这个时点入手的话,没有保护套可以选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不过,旷世之声 推出一款通用性高的 MagSafe 磁吸保护套。如果你不太执著於单体皮套的话,那用那款也可以。磁吸保护套也预留了耳机走线的位置,长时间固定使用还是很方便的。
包装的话,旷世之声 也处理得很简洁。
长条形外包装分成两层,首层是有疏松的软质海绵固定机身,下层则是 OTG 线和 USB-C to A 的转换头和说明书等印刷文件。
OTG 线默认是 USB-C to C 的版本,初发售时也有加购 MFi 认证的 C to Lightning 线的组合。
线做了编织外层,看似是比较耐用的类型。但线的质感也相对偏硬,长时间弯曲走线的话,怕对接口不那么友好,所以我用的时候也没有用磁吸保护套,都是垂直走线使用。
可以理性,细而不腻配置方面,旷世之声 选择了 ESS 深度合作,选择了 ESS 定位在旗舰级的 DAC 芯片 ES9281AC。
相较于 M12,M12i 支持的 PCM 和 DSD 规格上从 PCM384 和 DSD 256 升级到 PCM768 和 DSD512 解码,不管是接入手机听流媒体还是在播放器上听高规格的本地音频,新一代的适应面更广。
除了 ESS 的 DAC 芯片,M12i 的另一个招牌则是自家的 SiP 电流放大模组。
旷世之声 强调,这个能够帮助 M12i 突破运放芯片的限制,可实现整机带载的情况下实现 0.0003% 低失真和高电流输出模式,以致在透过 Lightning 接口接入 iOS 设备时都可以用 M12i 推动一些对输出有一定要求的大耳机。
机身内置智能阻抗适配系统,耳机接入之后 M12i 会进入工作模式,并自主选择采用高低阻抗档位来适配耳机,这也是 M12i 不需要像 M15 系列那样预留增益开关的原因。
M12i 也内置了 TOREX 电源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用于高输出时控制功耗,控制发热量。
日常连接 USB-C 口的模式下,M12i 播放高解析串流音乐的发热表现不那么明显,像是用在 audiohive 这种会完全遮挡机身的磁吸卡夹也不怕,日常用并不会太热。
试听部分,考虑到我手上可以用来试机的 3.5mm 耳机貌似真的不算多,常用耳塞部分我选了换上 SE100 来改善一下佩戴感的原线 HiBy Project ACE 和原生就是 3.5mm 的 Etymotic ER4SR。
高阻抗的大耳我这边也没有,所以选来了和原价位相近的 FiiO FT1 Pro:
首先,印象方面基本就不会改变。
旷世之声 调出来的声音,基本上就离不开干净、工整和理性这些标签,在静如深海的清汤汤底上,做一个能量充沛、快速高清的声音。
声底干净这个之前已经在 M15C 领教过,接 V3-D 和手机都能够保持干净安静。这次再试的时候我直接接入了电脑的拓展坞 C 口上面,发现 M12i 在原线组合下依然能够保持非常干净、安静的声底,这里就能够看到 SiP 电流放大模组在抑噪方面还是有不错的效果。
试听过程中,我也尝试了在原线模式下加入 SOUNDAWARE PA-1,发现 M12i 的声音底质的变化并不多。这里不管是接电脑、接手机、播放器还是用 V3-D 这一类数字转盘,都不需要再另外加 PA-1 这一类设备,M12i 的原线组合已经足够好了。
声音处理得很细致,ESS 芯片在高解像方面的优势到 M12i 身上能进一步放大。
结像扎实,所有的音效边缘轮廓很清晰,没有做得很大粒的细节也是粒粒分明,该有的声尾应留则留,迅速、精准,有种高手出招就要一步到位的凌厉感。
如果本身音源信息量足够,录制也能够拿捏好平衡的话,出来的就是一种通透、明亮、干净和精准的效果。
但其实,整体给我感受的高速并不是「急」。像是歌手该「慢下来」而保留的吐息,M12i 也能够收得及时,不只是一味推进清晰度。
本身干净通透的声底加上这里可能是我用 SE100 耳帽带来的「加成」,出现了一种细而不腻的效果吧。
搭配 ER4SR 这种很「清水」,而且也应该「很清水」的耳机,M12i 出来的效果会更加刚强一点。
两者组合起来要好听的话,要追求的是各个部分的平衡。要是本身歌曲的处理在某些位置有点过火,反而会来得有点刺激。
换 FT1 Pro 之后,声音确实会厚实圆滑一点。
M12i 那干净、高清和理性精准的特性还在,Marf 和 Jay 叠声部分不混淆,人声贴近的同时也很细致,很清但不躁。鼓声饱满了不少,整体的氛围也变得更加厚实。得益于 FT1 Pro 的特性,整个环境都会更加开扬,声音延伸起来也不那么局促,展开得很松容。
听过之后你会发现,M12i 能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耳机的特质,综合后顺著做声音的正向延伸,适应力很强,输出得很万用。
20Ω 的高敏大耳哪怕在连移动设备的时候,也都不需要激活 M12i 的高增益模式,在 Lightning 设备上接 FT1 Pro 听也是有气有力,音量不需要调太高,一般便携使用场景已经很足够了。
进取,降维先从原定价来讲,我会觉得定位定价到 799 的 M12i 是一款能够将天分发挥完全,值回票价的小尾巴。
哑光处理能呈现该有质感提升效果,磨砂颗粒做得很细腻,带来了平整顺滑的触感。搭配高透高质的昆仑玻璃,M12i 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旷世之声自家设计的标配质感,打亮了「透明专家」的金漆招牌。
主打平衡稳定的声音有亮点,声底安静顺滑,快速不拖沓也不急促,是一种理性高清的同时也很斯文的声音表现。加上在 Lightning 接入时也有高输出支持,M12i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万用和实际的选择。
如果你大部分耳机都是 3.5mm 接口,又或者你想在这个接口的功能组别和价位上找一个一步到位的选择,那 M12i 就是其中一个标准答案。
讲到这里,我就觉得 M12i 给我的感觉就和 PLUSAR 很相似。
大家都是专注在单一接口输出表现上,都处于自身对应的进阶入门级,面对的都是这个价位上开始有要求的用家。自己也不是那些有有著可以「不惜工本地堆料」的定价,在双重受力下的产品。
然而,两者都克服了自身「执著」的限制,可以在自有用料的基础上将声音和自身优势做到了最好,成为一款交足功课的值租之选。
故事很励志,选择起来也很理智。(笑
当然,这也是基于 799 元的原有定价来讲的。
面对现在只需要 399 的现售价,我觉得 M12i 不能只用「入门恩物」来形容。太多高吸引力的词,在这个定价放出的震撼弹面前,都显得有一点苍白无力。
反正,我就简单讲一句:
「只要你有 3.5mm 耳机,而且喜欢理性中正的声音,哪在 M12i 面前多思考一秒,都是对它的不尊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