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李嘉诚的名字,几乎是香港商业史的代名词。
他涉足港口生意已有半个多世纪,从1969年起步,到1997年通过激烈竞标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这位“超人”一直在全球舞台上布局。

他的眼光向来精准,当年以最高报价赢得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25年特许经营权,并在2021年续约至2047年,显示了他对这些资产的长远信心。
可如今,距离合约到期还有20多年,他却选择撒手。
交易背后表面上看,这笔交易让李嘉诚赚了个盆满钵满。
消息一出,长和集团股价在3月5日暴涨21.86%,次日继续高开高走,两天市值飙升近2000亿港元,创下近年来的新高。这样的市场反馈,足以让人觉得这是一手漂亮的操作。

可事情远没这么简单。有人算了一笔账:2024年上半年,这两个巴拿马港口在长和集团的利润占比不到1%,收入也仅占3.9%。
换句话说,这些资产的赚钱能力并不突出,甚至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味道。
那为什么卖?而且卖得这么果断?
答案可能藏在交易的另一端——买家贝莱德。这家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政界关系盘根错节。而交易的时机,又恰逢特朗普重返白宫,高调宣称要“拿回巴拿马运河”。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背后是否有更大的政治推手。李嘉诚素来对风向敏感,他或许嗅到了某种风险:与其等着未来可能被强制剥离,或在运营上处处受限,不如现在趁着价格还高,果断抽身。
这笔交易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更像一次高明的防守。

可这场防守,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直觉是,这不会是件小事。
毕竟,巴拿马运河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更何况还有巴拿马运河以外的其他41个港口,遍布三大洲,涉及全球贸易的命脉。交易的涟漪才刚开始扩散,真正的冲击还在后面。

这场交易的影响,绝不只是李嘉诚个人账本上的数字变化。对中国来说,它触及经济、贸易乃至地缘战略的多个层面。
先说全球港口格局的悄然洗牌。这43个港口一旦落入贝莱德手中,美国将直接或间接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
这是个什么概念?想象一下,世界上每10个集装箱中,就有超过1个要经过美国控制的港口。
这不仅让美国跃升为全球港口运营的顶级玩家,而且,它手里又多了一张重塑贸易规则的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海上贸易是经济命脉,这种控制权的转移,难免让人担忧未来的航运会不会多出几道“隐形的坎”。

再看贸易成本,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2024年约15%的海上贸易要借这条“黄金水道”通行。
运河两端的港口换了主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是中国货船得掏更多停靠费,或许是检查程序变得更繁琐,甚至可能出现美国船只优先通行的潜规则。
这些变化听起来细碎,却能实实在在推高物流成本。对于已经深陷贸易战和关税压力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是雪上加霜的一击。
更别提,如果美国借机在其他港口复制类似操作,中国航运的日子可能会更不好过。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战略节点的失守。巴拿马运河每年吞吐1.5万艘船,承载3.3亿吨货物,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全球航运的咽喉。
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一个守西,一个扼东,卡住了运河的进出通道。

失去这两块棋子,不只是商业上的损失,更是在地缘博弈中让出了一块高地。
美国拿下这些节点,未必会立刻对中国下狠手,但这种潜在的威胁感,就像头顶悬了一把剑。更何况,这可能只是个开始。
如果美国掀起全球港口并购潮,中国的“一带一路”沿线布局,会不会也受到牵连?
这三重影响,环环相扣,彼此放大。
全球港口格局的重塑,可能会抬高贸易成本;而成本的上升,又会削弱中国在战略节点上的话语权。反过来,战略地位的动摇,又会让中国在应对港口格局变化时更显被动。
可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国家的反应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几乎是静悄悄的。这又是怎么回事?
冷静背后的底气何在面对这场资产大转移,中国政府的态度可以用“淡定”两个字来形容。
除了香港《大公报》发了一篇评论被中央转载,官方几乎没吭声。这种沉得住气的姿态,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从表面上看,北京似乎没理由插手。
李嘉诚也不过是商人,在商言商,面对大国博弈选择避险出售,他的资产怎么卖是他的自由。即使他恢复了中国国籍,这笔交易也是合法合规的商业行为,国家总不能随便伸手干预。
更何况,强行拦下这事儿,可能会让外界觉得中国连市场经济的底线都不要了。这种时候,按兵不动,反而是种原则的体现。

但冷静不代表无动于衷。换个角度看,巴拿马运河的含金量,其实没那么高了。这条运河扩建花了53亿美元,可2022年的通行费收入只有29.3亿美元,账面上的回报并不亮眼。
更别提它还有个硬伤:最大只能过1.4万TEU的船,而现在的超大集装箱船动不动就2.4万TEU,运河早就有点跟不上时代。
与此同时,苏伊士运河效率提升了12%,北极航线夏天能通5个月,全球航运的选择多了起来。中国对这条“黄金水道”的依赖,自然也没那么深。
再说战略层面,中国早就在下更大的棋。

军事上,我国两艘航母、和一系列的055型驱逐舰,已经能南太平洋和亚丁湾常态巡航;吉布提基地扩建、北斗导航系统成熟,这些都给中国商船撑起了保护伞。
经济上,拉美地区的港口布局也在加速,比如秘鲁的钱凯港2024年11月投用,直接缩短了中国到南美的航程。
这些动作拼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去巴拿马化”的物流网。运河两端的港口换了主人,可能有点疼,但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中国这些年的全球化经验,已经让它学会了看长线。
短期丢了几个港口,固然是个挑战,可长远看,只要自己的供应链和战略储备够扎实,外界的风浪掀不翻大船。这种从容,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攒出来的。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收购李嘉诚港口业务的贝莱德基金,和特朗普是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