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普利制药的造假案”成了今年A股的第一颗大雷,引发了商界热议。
普利制药虚构了10个亿的收入,这个数字着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曾经的医药巨头,一位叱咤商界的女强人,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医药巨头的造假迷局普利制药是注射剂领域的"老大哥",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在儿童用药和高端药品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品牌,范敏华也因此成了海南的女首富,风光一时无两。

但商场如战场,看似辉煌的背后往往暗藏玄机。2021年,公司业绩开始出现增长疲软的迹象。
他们玩起了"数字游戏":虚构销售记录、篡改库存数据、美化财务报表。为了让这个骗局天衣无缝,公司甚至搞了多套财务系统,就是为了让造假的数据看起来更"真实"。
有意思的是,这种造假手法还挺"高级"的。不是简单地改改数字,而是构建了一整套平行的财务体系。
外人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医药巨头,实际上却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而普利制药的发展史真是一部现代版的"创业传奇",这家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12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到40%,这比例在国内医药企业中都算是相当高的了。
每年2.3亿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这数字放在医药行业也是响当当的。范敏华当时的想法很清楚:要做就做行业领头羊,要在核心技术上下真功夫。
这种重研发的策略也确实收获了不少成果。100多项专利的储备,8个儿童用药进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都不是一般企业能轻易达到的高度。

特别是在儿童用药这个细分领域,普利制药可以说是站在了行业制高点上。
有意思的是,普利制药还特别注重产学研合作。跟许多大学和机构合作,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范敏华的个人财富也是水涨船高。从一个普通创业者到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再到成为海南首富。
市值的增长更是惊人:从14.03亿元飙升到242亿元,短短几年翻了16倍。这种增长速度,就算在医药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里也是相当罕见的。

但现在回头看,这种快速增长中或许就埋下了隐患。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维持高速增长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资本市场的注视下,一旦业绩增速放缓,市值就可能受到影响。
财富泡沫破裂后三月下旬,普利制药的财务造假案终于见了天日。10个亿的造假金额一出来,市场直接傻了眼。股票和可转债双双停牌,一地鸡毛。
有意思的是,范敏华似乎早就"未雨绸缪"了。2023年两次套现,套出了10多个亿。现在回头看,这操作可真是"高明":先把钱套出来,再等着"东窗事发"。

500万的罚款,10年市场禁入,对一个已经捞够了的人来说,这处罚轻得就跟挠痒痒似的。10多亿在手,罚500万,这笔账谁都会算。
但股民们可就倒了大霉了。最惨的是那些把养老钱都压在普利制药上的中老年投资者。他们看中的是这家医药企业的"金字招牌",谁能想到这招牌底下是一堆假账?
也是讽刺。那些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就这么被"精心设计"的财务报表给骗走了。等他们发现上当的时候,早就来不及了。

市场从来不缺韭菜,但总有人把最后一茬韭菜当成自己的责任。范敏华在2023年就开始套现,明显是掐准了时机。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精准收割"的操作并不少见,内部人先套现离场,外部投资者被蒙在鼓里继续"接盘"。等真相大白的时候,钱已经被转移得干干净净了。

这次的事件也暴露出我们的监管体系还有提升空间。
为什么这么大规模的造假可以持续这么久?为什么内部人可以在风暴来临前从容套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财务造假超10亿,2025年A股第一颗大雷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