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那些“车在开人在睡”“双手撒把轻松驾驶”的智驾宣传视频撩得心痒痒?但公安部最近的重锤警告,可能会让你手里的瓜都掉了——虚假宣传智驾自动驾驶,最高可能要坐牢两年!这一脚刹车,不仅让车企们紧急调整宣传话术,更让消费者重新审视:我们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一、智驾分级里的“文字游戏”
说到智驾,很多人以为就是“机器人开车自己跑”。但公安部明确划了条生死线:L1到L2只能叫“辅助驾驶”,相当于副驾教练偶尔扶一把方向盘;而真正的“自动驾驶”得是L3起步。目前国内连一张L3牌照都没发,华为、特斯拉这些号称“自动驾驶”的,法律上其实都在玩“文字游戏”。
举个例子,你开着某品牌号称“L3级别”的车,在高速上双手脱离方向盘刷视频,一旦被交警抓到,人家直接甩你一句:“L3没批呢,你这算脱手违法!”轻则扣分罚款,重则吃牢饭——毕竟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结果用户真信了出了事,厂家得承担连带责任。
二、政策收紧:华为们的“紧箍咒”来了?
最近华为发布的乾坤智驾ADS 4.0,本想着靠“国内首个高阶智驾”打响招牌,结果被现实狠狠泼了盆冷水。按现行规定,哪怕技术达标,没正式批文也白搭,只能乖乖贴上“L2”的标签。这就跟孙悟空被唐僧念了紧箍咒似的——明明能翻跟头,却被规定只能爬着走。
政策一刀切确实让企业难受。短期看,华为一时半会儿没法用“自动驾驶”当卖点,市场份额可能被对手趁机抢占;但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未必是坏事。那些靠PPT炒概念的公司,现在得老老实实缩回牛皮,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反而能沉下心搞研发。毕竟,法规卡得越严,消费者用得才越安心。
三、脱手驾驶?分分钟让你从司机变囚徒!
更扎心的是,公安部直接给“脱手驾驶”画了条法律红线。你敢双手撒把拍抖音炫技?等着收律师函吧!之前某博主直播时双手离开方向盘,结果车子突然撞上护栏,不仅自己受伤,还被追究非法改装和危险驾驶的责任——这种作死行为,以后可能直接沦为刑事案件。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不少。去年有位车主开着某品牌“自动驾驶”功能,在隧道里安心补觉,结果车子偏离车道撞上墙壁。交警一查,原来宣传页上的“自动驾驶”根本没通过L3认证,厂家虚假宣传直接判刑,车主也因为违规操作背了锅。所以说,别迷信广告里的科幻场景,真信了可能连方向盘都摸不到了。
四、行业地震:有人哭有人笑
短期阵痛在所难免。像华为这样憋着劲儿搞L3的企业,现在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宣传时得处处小心翼翼。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波政策反而是保护伞——至少以后不会动不动就被“自动驾驶”的糖衣炮弹炸懵。
不过长远来看,严格的监管会倒逼行业洗牌。那些真心投入研发的企业,像华为、小鹏这些,反而能借着合规的东风脱颖而出。毕竟法规越清晰,技术越透明,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底气才足。等到第一个真正获批L3的车企出现,那才是行业真正的拐点。
五、普通人该怎么选车?
说了这么多,咱老百姓买车时该注意啥?记住这三条准没错:
别信“自动驾驶”,只认“辅助驾驶”。L3没批之前,任何宣称能完全脱手的都是耍流氓!
看技术更要看法规。买车前查清楚车辆有没有通过国家级认证,别被销售忽悠得晕头转向。
脱手驾驶?想都别想!再牛的车也禁不起作死,手握方向盘才是保命符。
智驾这碗饭,有人吃香喝辣,有人喝西北风,关键看你能耐在哪。政策收紧不是坏事,泡沫挤干净了,水才更清。至于那些天天喊“超越特斯拉”的企业,是骡子是马,等L3牌照发下来遛遛就知道了。在这之前,咱老百姓还是老老实实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安全才是硬道理!
无人驾驶谁提出的,无人出租车谁搞的,可笑至极
利好小米,
某些企业谋财还害命。吹嘘遥遥领先,智驾想撞都难,睡一觉就到家了。收取智商(驾)费,开创历史先河,忽悠智驾出事故赔5百万,每次都是发生事故前0.1秒退出智驾,然后发动千万只HIGO出来洗地,这样的邪教企业就该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