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消息,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对中国企业与消费者的冲击,将远小于对美国的影响

贸易战本身就是一种双输博弈。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只会推高本国消费者的成本,远远抵消本地生产商因价格上涨所获得的短期收益。真正明智的做法,是不被挑衅所动,不参与这场“经济自残”的竞赛。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这种选择都很困难,但中国或许是个例外。
中国刚刚宣布,对所有美国产品加征34%的进口税,作为对特朗普总统日前发起新一轮关税攻势的回应。但与其说是被动反击,不如说中国早已为自己构建了一套几乎不怕“贸易战反噬”的经济体系。
看看中美贸易的核心结构就一目了然。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消费品: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机、家具、玩具、衣物等,几乎都是你能在沃尔玛或亚马逊上买到的日常用品。特朗普把这类商品的关税提至54%,美国消费者很快就会感受到代价。
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却是另一类商品:液化天然气、原油、芯片和芯片设备、喷气发动机、塑料等制造业所需的中间产品,普通消费者几乎不会直接接触。
真正的“例外”只有汽车,但美国汽车在中国本就竞争力不足,别克、雪佛兰、福特在中国市场残余的份额被彻底清除,也算不得什么损失。
关键还在于贸易份额的不对称。

美国大量依赖中国产品,使得美国消费者很难找到替代来源;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在各大品类中所占比例都不高,除了喷气发动机和少量大豆。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的市场非常多元化,即便失去美国,也还有广阔的替代空间。
这将直接影响两国能否撑得起长期贸易战。
特朗普的关税主要压在普通美国民众头上,这些人刚经历了四年高通胀,又在承受近20年来最高的利率。
而中国加征的关税则针对的是企业,而这些企业正处于连续第三年工业品出厂价下跌、贷款利率创历史新低的背景下,甚至连居民消费价格都在下降。

换句话说,中国有足够的经济“腾挪空间”应对供应端冲击,而美国经济已经几近饱和、难以承压。即使中国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他们也不太可能高调抱怨。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20年发表批评国际金融监管的讲话后,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五年。地方官员显然把那场演讲解读为对监管部门的影射,从而引发了对蚂蚁集团的整顿。
对中国来说,特朗普的这场“自残式经济战”正是机会。中国可以塑造自己为全球“规则型秩序”的维护者,成为全球那85%不属于美国体系国家的更可靠、更友善的贸易伙伴。这也让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的梦想更加接近现实。
自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发动贸易战以来,中美已经在逐步脱钩,但脱钩更成功的一方是中国。
中国出口中对美比例下降了6.6个百分点至17.2%;而中国在美国进口中的份额仅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18.5%。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借机加强与其它贸易伙伴的联系,而特朗普政府却对盟友征收的关税与对中国相差无几。
如果我们不希望看到一个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中坐稳关键地位的未来,那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疑是最糟糕的结果。
中国经济当然面临问题,但国际贸易不是其中之一。在这场即将长期化的贸易对抗中,特朗普最强劲的对手,早已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