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据外媒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当地时间4月22日出席公开活动时表示,美国目前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过高”,并预测未来这一税率将“出现大幅下降”。这番表态被外界视为美方在对华经贸立场上释放出的明显缓和信号,或将为中美经贸关系未来发展带来积极转机。
在当日的演讲中,特朗普指出,前一阶段的高额关税政策虽然初衷是为保护美国制造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成本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与企业。“我认为(对中国商品的)税率将会下调很多,未来我们可能会重新评估哪些领域应该保留高税,哪些应该调整。”他说。
这一言论被普遍认为是特朗普对其第一任期所推行“贸易战”策略的一次松口,也意味着其对关税政策的态度出现软化迹象。值得注意的是,同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斯特在摩根大通的经济论坛上也公开表示,美中双方的经贸沟通已呈“良性互动”趋势,“我们相信,关税壁垒将在未来几个月迎来结构性调整”。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表态对中美贸易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美之间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其贸易政策变动往往引发连锁反应。若关税下降预期成真,将直接利好中国产业出口,尤其是电子、机械、纺织、汽车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对美方而言,也将缓解通胀压力,降低企业生产和消费端成本。
不过,专家也提示,虽然关税“松动”的言论已公开释放,但从态度到政策落地仍需观察。美国内部政党博弈、对华技术限制、新兴产业竞争等因素仍可能对政策调整产生牵制。此外,2024年美国大选后的政治格局也将成为决定性变量之一。
中国商务部方面尚未对相关言论作出正式回应。但有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中国始终秉持理性务实的对话态度,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回归正常化轨道。“以稳促进、以稳扩面”仍将是未来对外贸易政策的主线。
回顾过去数年,中美关税争端不仅影响两国企业经营成本,也牵动全球供应链格局。当前国际局势趋于复杂,产业链安全成为共识背景下,缓和关税摩擦已成为多方共同期待。特朗普“口风一松”,既是政策信号,也是全球市场走向“降温”的一个重要注脚。后续如何落地,还需多方博弈与现实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