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谚:“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广州光孝寺是广州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五大丛林之一,其始建年代距今1700多年。南宋初年定名“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光孝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路以寺名,寺外道路就叫光孝路。 南北朝梁朝时代,印度名僧智药禅师途经广州讲学,并带来一株菩提树栽在该寺的祭坛上。唐仪凤元年(676),高僧慧能在该寺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是谓“禅宗六祖”,为该寺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正午时分来到光孝寺山门。或许是千年古刹长期熏陶的缘故,光孝路一带沿街商铺几乎都是是佛教用品,与道路两边浓荫蔽日的行道树构成氤氲气象。
山门巍峨宏伟,赵朴初手书的寺名匾额,大门两边还分布悬挂着广东省佛教协会和广东佛学院的门牌,可见其在佛界地位之尊崇。
天王殿里,弥勒袒腹含笑,殿前两株香樟树高入晴空。光孝寺内庭园广阔,古木参天,殿宇棋布,文物众多。寺内建筑雄伟壮观,为岭南丛林建筑之冠。
正如大雄宝殿前古联所道:“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袱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现在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天王殿、门楼、东西铁塔、法幢、大悲幢、达摩井、瘗发塔等建筑和古迹。
洗钵泉是527年印度王子菩提达摩航渡到达广州后,先住锡本寺传教,为取清泉,在此开凿水井一口,用以洗钵,故称洗钵泉。达摩后来北上,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最后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大殿为东晋隆安五年昙摩耶舍始建,历代均有重修。现面宽七间,为岭南最雄伟巍峨的大殿,也是广东最大的佛寺大殿。大殿重檐歇山,出檐平缓,屋檐斗拱层层向外延伸,使屋背跨度增大,粗壮的棱形柱和层层挑出的斗拱相互衬托。造形质朴,具有唐宋风格。岭南寺庙多仿照此风格建筑。
大雄宝殿四周古木深阴,石塔矗立,彩幡飘动。殿前香炉前香客如云,鲜花如簇。大殿两侧钟鼓楼对称分布,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和珈蓝。钟楼前栏杆下两位老妪匍匐而跪,高声诵经,引人侧目。
大殿后侧则是东西铁塔,东西铁塔建于我国五代南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塔。西铁塔四角七层,每一层都镌刻佛像和宝莲花,后因塔殿倒塌,铁塔上面四层被毁。东铁塔与西铁塔形制相同,每层刻盘龙和佛像,其中1000多尊佛像遍体饰金,故东铁塔又称“涂金千佛塔”。该塔雕刻、冶炼技术十分高超,至今保存完好。
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居寺庙正中,大殿匾额“光孝禅寺”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宪宗朱见深赐的。由于光孝寺建寺历史悠久,又与禅、净、律、密等佛教各宗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被尊为禅宗明庭而驰名中外。
由于慧能六祖与光孝寺有着特殊的法缘关系,所以光孝寺内的建筑和佛教文物大多也都与纪念慧能有关。今菩提树前建有祖堂,殿内供2.5米高的惠能坐像,还有殿东碑廊内的六祖像等石刻,两层建筑睡佛阁下层的风幡等,都是研究禅宗六祖和南宗的重要文物。
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手植菩提树,为中国有记载最早移植的菩提树,唐代六祖慧能在此树下剃度受戒。“光孝菩提”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唐仪凤元年(676),怀揣禅宗衣钵的高僧惠能到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经。恰逢风吹幡动,弟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幡是无情物、是风在动。” 有的说“明明是幡动,这哪里是风动?”双方各执一词。惠能在旁边听着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语惊四座。
大雄宝殿背后的瘗发塔高7.8米,呈八角形,七层,每层有八个神龛。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剃发为僧后,当时的住持法师印宗把惠能的头发埋在这里,后建塔以资纪念。
午后闲游,眼前历历皆是菩提,耳畔声声都是梵音,在艳阳清影里,但觉浮沉不染,万事空明。在这千年古刹之中,自有令人沉静、教人禅悟的气氛。
参谒罢,徐徐出寺而去。经过钟楼前,两位老妪犹自高声诵经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