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谢人杰
上海车展前夕,在北京的大众中国集团总部V-Space,就任大众中国CEO两年半的贝瑞德,面对来访的媒体,用了三个核心词汇总结自己这段不平凡的时光——讨论、决策、交付。
这是一种相当自信的姿态,自信到可以回望过去这段日子。三个词看似平淡,但对在大众工作41年的贝瑞德来说,也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严峻挑战。如果纯粹从内心感受出发,那应该是一段披肝沥胆的时间。
盛世守成易,临机逆转难。
挑战认知和战略应对
如果想明了贝瑞德的使命,就必须懂得,他看到了什么挑战。
无论是大众董事会、监事会,都不会向其下达“在中国市场恢复到占有率的巅峰状态”。这既不现实,也无视了市场本身的变化。
中国市场早就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规模,大众中国的绝对销量巅峰和市占率高点,也是是错开的。事实上,迄今大众仍是中国市占率最高的跨国品牌,大众在2030年要求保持这一点,同时市占率要达到15%。考虑到届时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可能在2800万辆,意味着大众在华三个公司的销量要到350-400万辆。这是大众曾经达到的高度。

看上去并不难。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中国市场的竞争局面,跨国车企无不受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要想继续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而不是节节败退,就必须保持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前进:电动化和智能化上投入足够分量的战略资源,研发节奏和知识产权的积累站到第一梯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存在高度关联。而贝瑞德这两年多,做的就是这两件事。现在他隐藏着一点小小的自豪,因为这两个方向上,大众中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战略资源重构
贝瑞德所谓“讨论”和“决策”,恐怕是刻意简化过的说法,似乎刻意将其称为战略资源的梳理和重构。其顶层指导原则,从全球主导变成“在中国、为中国”。后者已经成为跨国车企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口头禅”。甚至中企到欧洲也大谈“在欧洲,为欧洲”,可见这一指导思想穿透力还是很强的。

这不是一句漂亮的口号和公关示范,而代表实实在在的战略资源投入。
首先是研发机构和研发模式的重构。简单说就是,从以前的总部-中国区的单一技术流向,转变为在地化研发、横向合作和反哺全球市场,显然后者要复杂得多。
2024年1月,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全面投入运营,这是大众在德国总部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汇聚了3000名本土技术专家。这一机构的落地,是在地化研发颇为明显的标志。当然,舆论都被大众安徽项目高达230多亿元的投资吸引,这一机构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正是VCTC,主导开发了面向A级车市场的纯电平台CMP,可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40%,并支持灵活的动力系统适配(纯电、插混、增程式)。这一平台的诞生,标志着大众中国的本土研发能力已经形成。集纯电、灵活适配多动力系统于一身的通用化平台,和中国企业的新平台要素非常相似。
而横向合作,包括与小鹏的股权和技术合作,不仅直接诞生了E-E架构CEA(2026年落地),给未来智能化升级留出足够裕量。在此过程中,大众将新车型开发周期从传统4-5年缩短至3年。显然,节奏也实现了中国化。要知道,

一个数百万辆销量的大型企业,与新势力的研发周期相差不多,其造车方法论,居然做出重大改变。这意味着大象也可以跳舞。
技术方向和模式聚焦
研发架构调整到位后,大众中国聚焦于智能化架构与电池技术突破两大领域。大众与地平线合资的“酷睿程(CARIZON)”公司,授命开发L2+至L2++级智能驾驶技术;与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合作优化电池供应链;与华为合作开发奥迪PPE平台的高阶智驾系统。
而且,大众中国计划从今年底开始,将智驾从高端产品,逐渐向入门级产品铺开。这个节奏慢于中国品牌,但贝瑞德坚持认为,大众的智驾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体验了就会感知到。与对手相比,大众让智驾系统实现拟人化的驾驶表现,而非仅仅是完成机械操作。这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贝瑞德强调智驾技术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掌控,这样才能持续迭代,并为L3铺平道路。贝瑞德表示不会盲目追求“极致速度”。安全、质量和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的DNA。
在这段时间里,贝瑞德主导了大众中国的研发架构、产能调整、合作模式,以及更底层的研产方式、产品构型的改变。通过本土研发和合作,实现技术路径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这几乎是脱胎换骨的大改造。与此同时,大众中国的业务一直保持稳健,2024年,大众在华燃油车市场份额达21%,创2005年以来新高,为集团贡献了超过40亿欧元的利润,为新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这非常不容易。
品牌和产品兑现新能源全方位开拓
研发牵引,产能为基,大众顺势在中国形成品牌差异化。从大众中国即将推出的三款车可以看出,上汽大众的首款增程SUV、一汽-大众基于CMP的A级纯电轿车、大众安徽的纯电全尺寸SUV,表明他们的产品矩阵在各自方向上的聚焦。
奥迪也如此,AUDI品牌的ADP(智能数字平台)车型,以及一汽奥迪基于PPE平台的新纯电车型,以不同风格呈现l2++智驾体验。
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研发底座夯实后的爆发力:平台对于多动力组合(纯电、插混、增程)的兼容性,中国研发成果正在以技术和产能两种形式反哺大众的全球业务。

2024年,大众在华新能源车交付量超20万辆(ID.家族占比显著),同比增长17%。但贝瑞德将今年定为交付之年,原因是今年开始,大众在这几年行程的新技术积累,将落位到产品端,全面体现贝瑞德执掌大众中国后获得的新能力。今年,既是产品交付大年,也是战略成果交付大年。
在本届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旗下各品牌将有超过50款车型亮相。其中的7款全球首发车型中,包含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而2025-2027年,大众汽车集团将推出约20款拥有智驾和其他智能技术的电动化车型。大众正在兑现以新能源+智能化手段,实现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开拓。
4月初,贝瑞德在领英上发表文章,根据他在华任职后的思考和实践,给出中国引领电动出行变革的成功要素,包括政策、基础设施、用车成本、产品多样性、创新驱动、消费者。这六项可以粗略地分为两方面:
前三者和政府监管政策以及国家工业基础有关,后者与市场规模、活力有关。

总体而言,任何成功的基础,都和时间息息相关。只有正向的长效政策、前瞻性部署和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才有望激发足够的市场成功。这些话虽然可能是给欧洲监管听的,但的确总结出中国电动化的成功关键。而大众中国正在做的,就是将自身战略资源,与这些成功要素,紧密、长期地捆绑,以此获得自身能力的快速蜕变和长久的商业成功。
贝瑞德表示,“这不是空话,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或许能体现其战略决心。未来三至五年,大众能否凭借“中国速度”实现战略目标,将是对这段改变的终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