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的配置都上来了,固态硬盘这种高性能的存储设备也开始普及开来。
大概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第一块固态硬盘是由StorageTek研发出来的,只不过当时还属于实验室里的产品,性能十分的不稳定,直到1989年才正式推出第一款固态硬盘产品。
那个时候的固态硬盘,每1M卖35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概三四万1M,非常的昂贵,所以当时的固态硬盘只运用在高端的医疗器械和军工场景,普通人基本不太可能接触得到。
直到2014年,固态硬盘才真正进入民用市场,对传统的机械硬盘产生挤压效应,到了今天,每一块钱就能买1G容量的固态硬盘,可以说是相当廉价了。
那么固态硬盘有什么讲究呢?
首先肯定要讲讲固态硬盘的颗粒,固态硬盘主要分为三种颗粒,SLC、MLC和TLC,当然还有一种QLC,但还没到普及阶段,目前普及开来的主要是TLC颗粒的固态硬盘。
说完固态硬盘的颗粒类型,接下来就要说说固态硬盘的颗粒品质了。
通常我们说固态颗粒有三种品质,一种是原片品质、第二种是白片品质、第三种则是黑片。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正常来讲,固态硬盘如果用的是原片颗粒,那么价格会相对较高,因为原片是晶圆上裁剪下来检验合格的颗粒,而白片则是在原片中检验出来的不合格的颗粒,至于黑片,又称之为“废片”,是在生产环节中直接就淘汰的颗粒,属于边角料。
当然,这样的固态盘怎么可能正经使用原片颗粒呢,用白片的都算良心商家,用黑片的更是司空见惯,成为行业惯例。
正常来说,一颗原片能够有128G的容量,白片虽然达不到,但是差的也不多,估计有70-110左右,黑片的话估计就20-30,颗粒虽然不好,但是多堆几颗,容量不就够了?
什么是固态硬盘的主控?
固态硬盘的主控实际上就是负责硬盘数据进出的芯片,我举个例子来形容一下,如果把固态硬盘比喻成一个停车场,那么主控就相当于这个停车场的管理员,数据怎么提取,怎么存放,非常考验主控的品质,尤其是像TLC这种,每个单元存放3个数据的颗粒,主控要是不给力,分分钟累死在那。
接下来说说固态硬盘的缓存
固态硬盘的缓存相当于给固态硬盘主控预设要处理的数据,毕竟大家现在也知道,随着硬件性能的发展,CPU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时候制约一台机子的性能的往往不是核心部位,而是硬盘、内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接下来咱们说说固态硬盘的接口、总线和协议。
首先是接口,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固态硬盘主要有四种接口,SATA、MSATA、M.2、PCI-E。
其中SATA是目前固态硬盘的主流接口,绝大多数普及的也是这种接口的固态硬盘,然后是MSATA接口的硬盘,这种硬盘一般在早期是用在笔记本上,但是现在随着性能更高的M.2硬盘流行,MSATA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MSATA:awsl)
最后是PCI-E接口,到这里就要说说总线了。
我打个比方,假如我把数据传输比喻成把货物从A地运输到B地,那么总线就相当于A到B的公路。
PCI-E相当于两地直达的高速公路。
SATA相当于两地比较绕的城乡三级公路。
接下来就来说说,协议:
NvMe协议的固态硬盘,接口通常是M.2的,所以在挑选固态硬盘的时候,你就要心里有点B数:
M.2接口,也有分类:M key和B key
其中新的M.2接口是M key,速度也是最快的,B&M接口的速度稍微慢一些,但也比SATA要快得多,大概有1000MB/s。
说完了硬盘的硬件属性,那就要来说说它的软件属性了。
买完硬盘回来,不用ASSD来测一波硬盘性能,对得起这折腾吗?
但是测试出来的数据主要看什么呢?看4K随机读取。
这种琐碎的文件读取方式,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日常了,所以看4K随机读取的速度就很能直观地知道你平时用起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