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好好说说有氧能力:为什么会有差别,怎样才能变强?
在跑步、骑车、游泳这些有氧运动里,经常也听到“有氧能力”这4个字,新手跑友们也经常犯嘀咕:“同样的心率,我跑得就比别人慢?同样的配速,我这心率咋就比别人高?” 答案通常都跟有氧能力有关,可有氧能力到底是啥,差别又在哪呢?咱们就来仔细聊聊,把有氧能力这4个字说透彻。

心率,这是最直接能看到的运动指标,说的就是心脏每分钟跳的次数。不过,心率一样可不代表心脏的功能也一样。每次输出量,就是心脏每次收缩泵出去的血量,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一样的。心脏大小不一样,心肌收缩的能力有差别,每搏输出量也就不同。那些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心脏更结实,每次泵的血就更多。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乘以每搏输出量,这决定了心脏给血液循环系统供能的效率,这个效率,其实就是有氧能力很重要的指标。

氧气是做有氧运动的“燃料”,肺就是弄来“燃料”的重要器官。肺活量经常被提起,可它只是个静态的指标,说的是单次吸气能吸进去的最大气体量。真正看肺通气能力的,得结合时间这个维度的指标,这跟肺的弹性、气道宽窄、肺泡数量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吸进来的氧气要进到血液循环里,这离不开肺的换气功能。肺部毛细血管的密度、呼吸膜的厚度这些因素,决定了氧气从肺泡进到血液里的效率。

进到血液循环里的氧气,得通过血液运到运动的地方。血液流动的速度受好多因素影响,训练水平高的人血管更粗、更有弹性,血液流得就顺溜;训练水平低的人,血脂高、血液黏稠度大就会让流速变慢。同时,血液里血红蛋白的浓度也特别重要,它负责带着氧气,浓度低就表示氧气运输的能力不行。
当血液把氧气带到腿这些运动的部位以后,氧气得进到细胞里。下肢肌肉毛细血管的密度特别关键,长期运动的人毛细血管更密,就跟繁茂的树根能吸收更多水似的,他们摄取氧气的能力就更强。不运动、老坐着的人,毛细血管会退化,氧气进到肌肉里的能力下降,运动的时候就容易累。

氧气进入肌肉细胞后,会在线粒体中与糖和脂肪发生 “燃烧” 反应,为身体提供能量。但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数量多、体积大的线粒体,能更高效地进行能量转化。同时,糖和脂肪的储备及分解效率也有所不同,这也会影响运动表现。
能量转化为运动动力的过程并非百分百高效,人体的热量转换效率存在个体差异。转换效率低意味着产生更多热量需要散发,若散热不及时,会影响血液回流,进一步影响氧气运输。

跑姿也会对有氧能力产生影响。不合理的跑姿,如过度蹬腿、摆臂,会浪费大量能量,降低跑姿经济性。科学合理的跑姿能更高效地利用能量,提升运动表现。同样的能量输出,跑姿好的人能跑得更快更远。

体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有氧运动中,体重越大,运动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减轻体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有氧能力,让运动更加轻松。此外,训练水平低、皮下脂肪多的人散热更困难,出汗多会导致血液变浓稠,影响血液流速,形成恶性循环。

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有氧能力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生理天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幸运的是,训练水平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身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遵循 “用进废退” 的原则。通过长期、科学的训练,能增强心肌力量、增加毛细血管数量、提高线粒体功能等,逐步提升有氧能力。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坚持,就能看到身体的变化,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