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察员帕特里克·米勒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觉醒来,美国发现自己好像成了那个被孤立的“异类”?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美国政客,尤其是像卢比奥这样的鹰派,内心深处真实的焦虑。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大到让美国感觉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这倒不是说卢比奥真的害怕,而是他的言论反映了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既有抹黑的传统套路,也有战略上的深深不安。核心在于“中国扩张威胁论”,这种论调试图把中国的经济合作描绘成一种地缘政治工具,以此引起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警惕。
还记得卢比奥在巴拿马的发言吗?他声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制造“债务陷阱”,以此控制发展中国家,甚至预测中国将在西半球建立海军基地。这种论调,说白了,就是想把中国塑造成一个“系统性挑战者”,从而为美国干预拉美事务找到借口。
更有甚者,他还试图施压巴拿马政府,要求其“削弱中国对运河的影响”,否则美国将采取“必要行动”。这种赤裸裸的威胁背后,是美国对于自身霸权衰落的恐慌。特朗普政府曾经试图用“大生意”对抗“一带一路”,结果却发现,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内,拉美和非洲国家正在加速转向中国。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拉美地区占比高达19%。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宁愿选择被污名化的“中国方案”,也不接受附带政治条件的“美式援助”?这才是卢比奥们真正无法解释的困境。
中国的“朋友圈”是如何刺痛美国神经的呢?简单来说,中国在基建、科技、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在构成对美国霸主地位的实质性挑战。比如,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70%,而美国高铁规划还停留在图纸阶段。
更让华盛顿感到不安的是,中国在拉美承建的一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铁路项目,已经进入施工阶段。一旦建成,这条铁路将直接削弱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美国商务部2024年的报告也承认,在6G技术研发投入上,中国已经超越美国。
中国发展朋友的方式,不是靠武力吓唬人,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合作。以巴拿马运河为例,中国企业不仅参与了运河扩建,还帮助建设了自贸区数字化物流系统,使其货物吞吐效率提升了40%。这种模式,正在形成一个美国难以阻挡的“去美元化贸易生态圈”。
需要说明的是,卢比奥的言论绝非个人臆想,而是美国鹰派对华认知的集体映射。他们仍然沉迷于冷战思维,试图用过时的手段来应对新的国际关系。
1. 冷战思维的局限性: 冷战早已结束,但美国仍然试图通过对台军售等手段维持“印太霸权”。然而,现实是东盟国家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20.9%,远超美国。当卢比奥威胁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时,他可能早就忘了,运河主权早在1999年就归属巴拿马。
2. 美国内部的分裂: 特朗普主张“美国优先”,而卢比奥却主张“全球干预”,这种分裂在巴拿马事件中暴露无遗:前者抱怨运河收费过高,后者却强推地缘对抗。当两者的思路不一致时,拿中国开刀就成了最好的“平账”方式。
3. 对国际格局的误判: 沉迷于霸权叙事,让“卢比奥们”尚未意识到:与其说世界选择了中国,不如说他们抛弃了一个沉迷于零和博弈的旧霸权。“中国包围论”、“中国威胁论”的本质,是美国无法适应国际权力格局变迁的应激反应,也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回光返照。
“中国威胁”的声音在巴拿马运河畔响起,其实是美国对历史潮流不可逆转的恐惧。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谁能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谁能在这个主题下广交朋友、合作共赢,谁就能确立自己的大国新地位。可惜的是,目前的美国还没有放弃老一套的思维。他们仍然试图用冷战时期的那一套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注定是行不通的。
美国现在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中国包围”,而是自身战略的迷失。一味地将中国视为对手,只会加速自己的衰落。只有真正放下霸权心态,拥抱合作共赢的理念,美国才能在新世界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不愿学习新技能的老木匠,他不是被新的工具包围了,而是被自己陈旧的观念淘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进则退,这才是卢比奥们真正应该恐惧的。 他们应当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人。 这种狭隘的视角只会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