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3小时,看书30分钟”——这届成年人的阅读时间,终于开始“触底反弹”了!2025年4月24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合计8.31本,比2023年的8.15本略有提升。看似微小的0.16本增长,背后却藏着不少“反常识”的真相——**原来我们不是不读书,只是换了个姿势读**。
这份覆盖全国31个省份、189个城市的调查报告,采集了57.35万份样本,数据硬核到让人无法反驳。其中最扎眼的,莫过于“数字化阅读接触率80.6%”这个数字——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8个在手机、Pad或电子阅读器上看书。更绝的是“人均每天手机阅读108.76分钟”,相当于每天刷1.8集电视剧的时间,全贡献给了电子书和公众号长文。网友自嘲:“原来我天天‘网上冲浪’,居然也算在读书KPI里?”
但纸质书并未被彻底抛弃。数据显示,59.9%的成年人仍保持着纸质阅读习惯,人均每天读书24.41分钟,比去年多了1分钟。最让人意外的是“深度阅读党”的逆袭——13.2%的人年均阅读10本以上纸质书,比去年增长0.9%。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小李就是典型代表:“996下班后,翻两页纸质书比刷手机放松多了,至少算法不会追着喂我狗血八卦。”而电子书同样涨势喜人,人均阅读量从3.40本升至3.52本,Kindle退市后,国产阅读器反而迎来第二春。
这场“阅读复兴”的最大赢家,其实是听书。38.5%的成年人选择用耳朵“阅读”,比去年暴涨2.2个百分点。通勤族王女士的AirPod里,常年循环播放《明朝那些事儿》:“挤地铁时双手被占,听书刚好解闷,还能假装在文化充电。”而视频讲书更是异军突起,5.7%的人通过短视频“啃”完一本书,抖音上“三分钟读经典”类账号粉丝量普遍突破百万。有大学教授吐槽:“学生交的读后感里,居然出现了‘某博主说’当论据……”
未成年人的表现更让家长欣慰。0-17岁群体人均读书11.65本,14-17岁青少年甚至高达13.73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班主任发现:“自从学校图书馆开通‘线上预约送书到班’服务,学生课间抢名著比抢奶茶还积极。”但隐患也随之浮现——75.1%的未成年人接触过数字化阅读,33.6%习惯听书。教育专家提醒:“快餐式阅读可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孩子需要纸质书的‘慢阅读’训练。”
基层阅读设施的完善,或许是数据增长的关键推手。53.9%的城镇居民家门口就有图书馆或书店,社区阅览室满意度达74.2%。杭州某社区甚至搞起“图书盲盒”活动——读者凭借书卡可随机兑换包着牛皮纸的书,引发小红书打卡热潮。相比之下,农村阅读资源仍显不足,城乡差距亟待缩小。
这场静悄悄的“阅读升级”,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与传统的和解。当手机成为“第一阅读终端”,当听书填补碎片时间,当纸质书坚守深度思考的阵地——中国人的阅读,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多元。正如网友调侃:“从前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现在是‘电子书秒下单,听书2倍速’,好歹都在读不是?”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主动翻开书(或点开电子书)的人,已经赢了算法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