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芷云爱语文 2024-05-17 03:25:20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的多,但是他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等。

方法指南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综合归纳法

综合归纳课本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绘制成图表,加强记忆,在阅读的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在考试过程中便能有本可循。

2.内外联动法

试题中大多有出自初中课本的句子,这样就可以利用熟悉课文中句子的优势,来帮助辨析课外语段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以所赐金帛陈列于庭”中的“以”,与“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介词,意思为“把”。

3.代入筛选法

当在具体语境中艰难推断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文从字顺即正确。

4.语境推断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思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推断。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中的“乃”,依据文意可推断,是“竟然”“居然”的意思。

5.词位判定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如“也”,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6.成语联想法

成语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则”,可用“既来之,则安之”来推断,所以这里的“则”是连词,意思是“就”。

真题在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 故国不以山西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 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

答案是D

解析:本题考查考对常见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这类题要着眼“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

“意义”就表意而言,“用法”就词性而言。

D.是连词,表转折

A.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B. 代词,他;表示祈使语气

C.动词,用;动词,依靠

1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