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再次奉行关税“大棒”政策,宣称“除非中美贸易逆差清零,否则不会达成协议”,并将关税比作“治愈经济的良药”。然而,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仅4月7日当天,亚太股市跌幅普遍超5%,美股期货更预示“黑色星期一”的到来。这场关税风暴背后,是特朗普对贸易逆差的执念与全球经济秩序的激烈碰撞。
关税“良药”的悖论:逆差未减,市场先崩
特朗普坚信关税是解决贸易逆差的“唯一工具”,但历史数据却揭示其矛盾性。2018年特朗普首次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虽减少20%,但对越南、墨西哥等国的逆差却激增数倍,最终总逆差反增1.5倍。此次“关税2.0”扩大至全球,看似堵住迂回贸易的漏洞,却直接冲击市场信心——两天内全球股市蒸发6.6万亿美元,美国消费者面临物价飙升,而中国对美出口仅占其总规模的14%,通过新兴市场多元化与中间品贸易升级,冲击相对可控。正如彭博社指出,美国依赖中国消费品,关税成本将直接转嫁至消费者,而中国进口美国中间品(如芯片)对民生影响有限。
单边主义的代价:盟友反制与信用流失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波及欧盟、日韩等传统盟友,引发多国反制。中国已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并限制稀土出口,欧盟亦酝酿反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者批评,这种单边政策无视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更令美国信用加速流失——投资者对美政策反复的担忧加剧,企业长期投资意愿受挫。英国《经济学人》警告,美国正从“安全投资地”沦为政策“火药桶”。
中国经济的韧性:危机中的“转圜棋局”
面对关税压力,中国并非被动应对。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深化与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合作,2024年对东盟出口增长12%,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出口占比提升至60%,结构性优势凸显。另一方面,国内以“提振消费”为核心扩大内需,推动银发经济、绿色消费等新场景,对冲外部风险。正如专家所言,中国已从“最终产品组装中心”转向“全球中间品贸易枢纽”,15%的全球中间品份额成为抵御冲击的“缓冲垫”。
全球化时代的“孤岛困境”
特朗普的关税“猛药”,本质是以牺牲全球经济稳定为代价,追求单极利益。然而,贸易逆差本质是储蓄与投资的宏观失衡,非关税可解。若美国执意将世界拖入“零和博弈”,最终或如1930年代大萧条重演。对中国而言,危机亦是转型契机——唯有坚持开放与创新,方能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破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