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装修论坛,总看到网友崩溃吐槽:“当初图省心选全屋整装,现在肠子都悔青了!”曾经被捧上“装修神器”神坛的全屋整装,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从“一站式省心”到“增项翻车”,从“固定报价”到“售后消失”,这场装修界的“信任危机”,到底藏着哪些扎心真相?
曾经“红极一时”的全屋整装,凭啥火过?往前推五六年,全屋整装绝对是装修圈的“顶流”。
它主打“包设计、包主材、包施工”的一站式服务,不用自己跑建材市场、不用协调施工队,签个合同就能坐等入住;再加上“一口价套餐”的宣传,“0增项”“明码标价”的承诺,简直戳中了打工人“怕麻烦、怕被坑”的痛点。

更别说大型整装企业靠供应链集采压低成本,价格确实比自己找散工划算——那会儿谁不想花小钱办大事?
数据也印证过它的热度:2023年全屋定制产量5284万套,需求量5027万套,较前一年还在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00亿元,增速保持10%以上。

可问题就出在“看起来很美”——当越来越多企业涌入赛道,尤其是中小型公司为抢客户疯狂“卷价格”,曾经的优势反而成了“埋雷”的温床。
跌落神坛的4大硬伤,每一条都让业主“血压飙升”1. 价格玩“文字游戏”,增项比套餐还贵“560元/㎡装100平,总价不到6万”——这样的广告谁看了不心动?

但等签完合同才发现,所谓“基础硬装”可能连墙面找平、水电改造都不包。
网友@伊伊是个小可爱的经历堪称典型:9.8万的套餐,最后水电增项5.1万、其他增项6.9万,硬装直接花了21万!

更气人的是,合同里只写“超出部分按市场价收费”,半米台面、乳胶漆改色都能成为增项理由。
2. 施工全靠“外包队”,质量全凭“运气”很多小整装公司根本没有自己的施工队,接到单子就转包给“散工”。

这些工人今天贴瓷砖、明天铺地板,技术全靠“经验”,规范全靠“自觉”。
网友@爱安安的小佳仔家装修,排水口没堵导致U型管堵满水泥;还有业主家瓷砖空鼓、墙面开裂,验收时根本看不出来,住半年才暴露问题。

更扎心的是,找公司理论,对方一句“工人不是我们的”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3. 建材“狸猫换太子”,合同成“废纸”合同里写着“实木指接板木门”,实际验收一敲是密度板;说好“品牌五金暗盒”,现场却用不知名小厂货——这种“张冠李戴”的戏码,在整装圈太常见了。

网友@一粒小沙子找朋友验房,拆了封边才发现木门材质造假;@家有萌汪改水电时撞见工人用杂牌暗盒,“合同上的品牌?早被替换了!”最坑的是隐蔽工程,比如角阀用劣质品,用两年断在墙里,修都没法修。
4. 售后“人间蒸发”,维权比装修还难装修前“终身质保”说得漂亮,验收后“有事自己解决”才是常态。

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每年装修售后相关投诉多达几十万件——小公司收完钱就搬家、大公司踢皮球“等反馈”,业主要么自认倒霉,要么只能走法律程序。
有业主调侃:“装修时是‘上帝’,售后时连‘客服’都找不到。”

现在的全屋整装市场,正上演“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欧派、索菲亚等头部企业占了超50%的市场份额,靠AI设计(10分钟出图)、柔性生产线(15天交付)、差异化服务(旧房改造、适老化设计)稳扎稳打;另一边是大量小公司陷入“价格战”,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把行业口碑越做越差。

其实消费者不是拒绝全屋整装,而是拒绝“套路”。
2023年市场规模虽因信任危机减少了59亿,但需求量还在涨,说明大家对“一站式省心”仍有需求。

关键是行业得解决这些硬伤:定价要透明(合同写清每项收费标准)、施工要规范(自有团队+验收标准)、建材要保真(供应链可追溯)、售后要落地(明确质保周期和响应时间)。
写在最后:装修不是“一锤子买卖”,信任才是“黄金法则”从“香饽饽”到“避坑指南”,全屋整装的跌落,本质是“急功近利”打败了“用户至上”。

但话说回来,这行也不是没救——当头部企业用技术和服务重塑标准,当小公司不再靠“低价套路”抢客户,当消费者学会看合同、探工地、查售后,全屋整装完全能回到“省心”的初心。
毕竟,谁不想花对钱、住好房呢?
装修是人生大事,别让“省心”变“闹心”。
选整装前多问一句“施工队是不是自己的”、多看两眼“合同里的品牌型号”、多查一下“售后响应机制”——这些“麻烦”,可能比省那点钱更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