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对《在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都耳熟能详。而这首歌的首唱者,便是著名歌星韩红的母亲——雍西。

1964年,年仅18岁的雍西,肩负着特殊使命,代表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登上了北京怀仁堂的神圣舞台,向党中央、毛主席作汇报演出,她深情演绎的《在北京的金山上》,余音绕梁。

周恩来总理聆听后,对歌曲赞誉有加,却也指出最后一句“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存在些许迷信色彩。于是,周总理提议将其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这几个字的精妙改动,瞬间让歌曲从虚幻的憧憬落地为真切的现实,立意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成为了雍西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她全身心投入民族音乐领域,不辞辛劳深入海拔4500米的牧区采风。
在那片广袤而神秘的高原上,她用心挖掘、收集藏族民间音乐素材,让藏地民歌的独特魅力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播。
1979年,9岁的韩红,被送往成都火车站,望着眼前那列即将载她驶向远方的绿皮火车,稚嫩的脸庞写满了迷茫与不安。那时,距离她父亲韩德江离世已过去整整三年,母亲雍西因演出工作异常繁忙,加之重组了家庭,无奈之下,做出了将她送往北京奶奶家生活的艰难抉择。

韩红父母亲
韩红紧紧攥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藏式荷包,细密的针脚里,藏着母亲临行前最后的温柔与不舍。
火车缓缓启动,韩红如梦初醒,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妈妈骗子!” 雍西发疯似的追着列车狂奔,泪水在风中肆意挥洒,直到韩红那件红棉袄的身影消失在高原的风中,她才无力地停下脚步,瘫坐在地,满心皆是无奈与不舍。

年少韩红
在远离母亲的日子里,韩红心中始终有个困惑如影随形:“为什么妈妈总是在舞台上光芒万丈,却独独缺席我的成长,不在我身边陪伴?” 这份不解与委屈,在她心底种下了隔阂的种子。
然而,在韩红灵魂深处,母亲对艺术那份赤诚的热爱与敬畏之心,早已深深扎根,悄然影响着她的人生轨迹。在奶奶家的阁楼上,韩红一遍又一遍地聆听母亲演唱的《在北京的金山上》,将每一个音符都镌刻进灵魂深处。

韩红与奶奶
韩红对音乐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母亲,在岁月的磨砺与自身的努力下,她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著名歌唱家。
但在母亲雍西心中,一直有着别样的期许,她期望韩红能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年代,医生是备受尊崇的职业,雍西深知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她满心渴望女儿能披上白大褂,手持手术刀,为每一位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守护他们的健康与希望。
虽然韩红没有成为医生,但母亲说的话她从来没忘记:“艺术无界,大爱无声”。
她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使命。

不顾艰难险阻,在灾区的泥泞中奋力搬运物资;心怀大爱,毅然领养了280名孤儿;精心组建“百人援藏”医疗队,用长达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将母亲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功转化为对生命的无限敬畏与珍视。
雍西曾经期望女儿悬壶济世,最终,她欣慰地看到:韩红虽未曾手持手术刀,却用充满力量的歌声和善举,缝合着人间一道道千疮百孔的伤口。

2006年,命运再次给韩红沉重一击,她的奶奶与世长辞。
临终前,奶奶嘱咐韩红一定要和母亲和好。奶奶离世后,雍西第一时间联系韩红,她对韩红说:“你奶奶走了,以后让我来疼你。” 妈妈的话让韩红哭到几近窒息。至此,韩红内心深处对母亲的隔阂开始慢慢消融。

此后几年,雍西用实际行动努力弥补曾经对女儿的亏欠。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坦诚地表达对女儿的歉意,言辞间满是悔恨与自责。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参与韩红投身的公益活动,母女二人并肩作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亲情,逐渐建立起深厚而稳固的信任。
在雍西的晚年时光里,四合院成了母女俩心灵交流的温馨港湾。伴着如水的月光,她们常常彻夜长谈。话题从藏戏那独特的唱腔,延伸到复杂多变的人生百态,无所不包。每当看到韩红在救灾过程中受伤的膝盖,雍西总会心疼地轻轻摩挲,轻声叹息道:“你总是一心扑在救人上,那你自己呢,谁来照顾你、心疼你?”
此时的母亲,心中又多了一份对女儿婚姻的担忧。

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她渴望女儿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害怕她孤独终老。韩红一直未婚,这成了雍西心中最大的忧虑,焦虑到常常彻夜难眠,忍不住常常唠叨韩红。雍西年轻时经历过家庭的“破碎”,她害怕女儿重蹈覆辙,承受太多痛苦,因此对女儿拥有一个完整家庭形成了执念。
然而,韩红在2015年公开宣布终身不嫁,她认为家庭形式并非只有一种,她收养孤儿,并将全部母爱倾注在养子身上。
2025年4月13日22点19分,雍西在北京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78岁。

韩红回应母亲离世,表示将遵照母亲遗愿,不设灵堂、不办仪式。
母亲身上的军人风骨,一直是韩红最为敬佩的精神,这份精神也将继续伴随韩红走过未来的人生之路。
愿歌唱家雍西一路走好,她的歌声与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