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去不了!中国缺席重要会议,60多国期待落空,英国:都怪美国

朝史暮今 2025-04-22 16:47:42

四月份在伦敦,国际能源峰会就要开幕了,60多个国家的代表都来了,都期盼着这场气候和能源的大讨论。

但遗憾的是,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的领头国家中国,却在峰会开倒计时前三天,遗憾表示因为“日程冲突”不来了!

这个消息一出,英媒直言是对英国的一个打击,虽然主办方和业内人士没有摆明说,但令人好奇的是,这场怒火却烧到了美国身上。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无法出席伦敦峰会·】——

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推动者,英国这几年张口闭口全球能源转型紧迫,恨不得让全世界都喊它 “气候领袖”。

为了坐实这把 “交椅”,英国政府拉着国际能源署(IEA),煞费苦心地筹备起国际能源峰会,并大手一挥给75个国家发了请帖,

然而,就在峰会即将拉开帷幕的关键时刻,中国宣布因 “日程冲突” 无法出席,这一消息让英国政府顿时傻眼了。

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等领域占据着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

去年 12 月,英国《金融时报》还曾刊文称,“现在,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足见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与能源转型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如今,这位被寄予厚望的 “领航人” 缺席,无疑给英国主办的这场峰会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众多国家本期望借助中国的技术与经验,推动本国能源转型,中国的缺席使得这些计划面临变数,峰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讨论深度与合作前景大打折扣。

事实上,英国政府近期一系列对中资企业施压的举动,已然寒了合作伙伴的心。

就拿不久前英国议会通过紧急法案干预中资钢铁厂运营一事来说,这种公然违背市场规则、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企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中英之间原本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其他领域,英国同样小动作不断,无端审查中资投资项目,设置重重障碍,试图限制中国企业在英发展。

英国政府一边高喊着国际合作,一边又在背后捅刀子,如此两面做派,怎能不让人嗤之以鼻?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拒绝出席英国主办的峰会,英国倒是完全不内耗,与其反思自己不如指责别人,可他反手一咬,竟把怒火都对准了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转移自身的责任?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英国“既要又要”·】——

英国精心谋划的国际能源安全峰会,本是企图借中美之力重振雄风,想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夺回话语权,借此重塑脱欧后日渐式微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这场被英国视作 “救命稻草” 的峰会,却在美国的搅局下彻底变了味。因为美国派出的参会代表,竟是特朗普麾下公然否认气候变化的亲信。

此人在抵达伦敦时,西装革履、派头十足,打着参会旗号,实则扛着推销美国页岩气、液化天然气的大旗。

将峰会筹备期间精心设计的议程抛诸脑后,预计将峰会生生变成了美式能源倾销的 “大卖场”。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双面戏码早非新鲜事。特朗普一上台就挥舞行政令,将奥巴马时期的清洁能源政策悉数推翻,重启油气生产、叫停清洁能源项目。

如今,美国又借英国峰会妄图巩固能源霸权,嘴上高喊减排口号,手上却紧攥化石能源出口的算盘,这般 “既要又要” 的做派,把全球气候治理当儿戏。

更令人不齿的是,美国还利用自身在国际金融、军事领域的霸权地位,对不愿接受其能源倾销的国家进行威胁与打压,将“美式霸权”展现得淋漓尽致。

连英国《卫报》都忍不住痛批,美国这是要 “扭曲对话方向”,将峰会变成自家能源牟利的工具。

英国满心期待化为泡影,却连发作的底气都没有。美国这记 “背刺”,直接戳破了英国靠峰会重塑话语权的美梦。

当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美国用霸权行径搅局,而英国作为东道主,除了吞下苦果,只能哑巴吃黄连。

毕竟,美英关系仍是英国外交的基石,脱欧后的英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对美国的依赖有增无减。

即便满心愤懑,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眼睁睁看着精心筹备的峰会沦为笑柄。

——【·新能源时代的中国表现·】——

中国此次的战略性缺席,精准剖开全球能源转型的虚伪假面。

当欧美政客还在峰会舞台上高喊减排口号,将气候议题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中国早已用实打实的技术突破构筑起绿色能源的 “护城河”。

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电动汽车销量连续八年登顶世界,从硅片到储能电池的完整产业链。

每个环节都在宣告:真正的气候领导力,从不是靠政治操弄的作秀,而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硬实力。

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却不料反被现实打脸。

平价光伏技术让全球电价成本雪崩式下降,规模储能突破彻底改写能源调配规则,这些成果不仅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更让“去风险”论调沦为国际笑柄。

英国智库“能源与气候情报单位”的报告揭露真相:一旦剥离中国技术支持,全球能源转型成本将暴增 30% 以上。

这意味着,欧美所谓的 “气候雄心”,不过是建立在窃取中国技术红利的基础上,一旦失去中国方案,其高谈阔论的绿色愿景将没有实际支撑。

更讽刺的是,当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昂贵的能源方案,与中国实惠高效的技术选择时,天平早已倾斜。

在新旧能源秩序的角力中,掌握核心技术者,才能真正定义未来。

参考资料

0 阅读:9

朝史暮今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