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疗机器人:康复、洗消、艾灸全能担当,抢占医疗一线岗位!

睁开一只科技眼 2025-03-25 11:08:48

来源:科技眼

近年来,深圳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可谓迅速而充满活力。随着科技不断推动行业变革,医生与护士们迎来了一个新“同事”——机器人。这些“硅基生物”不仅与医务人员一道守护着患者的健康,还正在帮助医院提升效率和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深圳正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高地,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推动医疗机器人技术快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和市场应用。

医疗机器人在深圳的应用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设定,而是现实中的创新成果。深圳市的医疗产业基础扎实,结合强大的制造业根基和创新科技,医疗机器人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并应用到更多实际场景中。尤其是在康复、内镜检查等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医院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康复需求也随之激增。深圳市二医院的康复中心是全市最大、服务患者最多的公立康复机构之一,每年接诊人数超过1万。康复患者的住院周期较长,病床常常供不应求,如何提高康复效率、加速患者恢复成为了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一大难题。

“横着进来,竖着出去”是康复行业的行话,指的是患者通过康复治疗能够从不能行走到重新站立,恢复自主行走的能力。市二医院康复中心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探索将机器人技术融入神经系统康复的工作中,从而不仅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也为医院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早在2015年,康复中心就开始尝试将机器人引入康复治疗。通过创新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结合数字化反馈和运动意图,机器人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加速神经系统的重塑。经过六次技术升级,这款机器人已经获得了第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并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康复效果比传统治疗模式高出2.33倍。

此外,深圳市二医院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了近40种不同类型的康复机器人,其中包括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采用先进的动作捕捉、足底压力及表面肌电采集等技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步态分析和康复训练。如今,这些机器人已走出国门,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

胃肠道恶性肿瘤素有“静悄悄的杀手”之称,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导致很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而在深圳北大医院,胃肠镜检查的需求量每年超过8万次。然而,胃肠镜的使用和清洗工作常常是一个繁琐而且人力密集的过程,特别是在内镜清洗过程中,由于手工操作的差异,可能导致清洗不彻底,给患者带来潜在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与北大深圳医院的合作,成功研发出了一款智能内镜清洗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依托物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全程追踪,确保每一个内镜都能得到彻底清洁。尤其在内镜洗消岗位,机器人自动完成酶洗、刷洗、漂洗、灌洗和吹干等全过程,减少了人工操作中的差错和风险。通过这一智能化操作,医院的内镜清洗效率提高了近30%,减少了人力成本,也提升了患者的安全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款机器人为医院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内镜检查的预约周期精确到了半小时,患者的等待时间大大缩短,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这种智能化管理的成功应用,为深圳其他医院的设备更新和流程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中医治疗领域,艾灸以其温和的治疗手段广受欢迎,但传统的艾灸治疗往往依赖于人工操作,医生手中的灸具和技艺水平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深圳宝安区的中医院则在这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推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艾灸机器人。

这款“5G+中医医疗机器人远程诊疗系统”通过视觉识别算法,能够精准识别患者的身体特征和穴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灸法。经过不断优化,机器人内置了温控装置和净烟装置,确保在进行治疗时既不烫伤患者,也避免了烟雾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它还具有自动“掸灰”功能,减少了烟雾的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艾灸机器人通过5G网络实现了远程诊疗。患者无需亲自到医院就能通过远程操作在家中进行艾灸治疗,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相当于“一个机器人顶三个医生”的工作量,大大缓解了艾灸行业人手不足、培养周期长等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随着医疗机器人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未来的医疗健康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全新面貌?当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基础诊疗工作,甚至能在家门口为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时,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

0 阅读:1

睁开一只科技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