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飞上3200米高空,机器人40分钟修电线,效率翻10倍!

睁开一只科技眼 2025-04-19 11:09:29

来源:科技眼

现在,技术进步了,活儿干得也“洋气”了。技术员们站在地面上,手里拿着遥控器,抬头看着一架载重无人机嗡嗡地飞上天,拖着个地线修补机器人,直奔目标地线而去。无人机稳稳当当,像个老练的快递小哥,把机器人送到指定位置。机器人也不是吃素的,接到指令后,它就像个贴心的“裁缝”,沿着地线“缝缝补补”,动作精准得跟绣花似的。整个过程,40分钟搞定,比泡一壶好茶的工夫还短。现场的技术员小李忍不住感叹:“这效率,简直是给地线做了一次‘微创手术’!”

这套新工法的厉害之处,不光是快,还安全。以前修地线,工人得像攀岩选手一样,背着装备爬塔,稍不留神就是大风险。现在呢?人不用上塔,地面的遥控器一按,无人机和机器人就“包揽”了所有高空活儿。丽江供电局的输电智能运维班班长李琦,干这行十几年了,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他直摇头:“那时候爬塔,背上装备重得跟背座小山似的,风大一点,心都提到嗓子眼儿。现在好了,机器上阵,咱们在底下喝口水都能把活儿干完。”这话听着有点夸张,可那份轻松和安心,实打实写在每个技术员的脸上。

数据也能说明这活儿有多“香”。传统修补方式,8小时起步,至少得两三个人配合,还得看天气脸色。遇到大风大雾,作业得停,进度拖得比蜗牛还慢。这次无人机加机器人的组合,40分钟干完不说,还能顶着3200米的高海拔和复杂地形作业。根据南方电网的数据,这套新工法把作业效率提高了10倍,安全风险降低了90%以上。这可不是随便吹牛,云南电网的工程师们可是拿了实打实的数据说话。

说起这套新工法,还有个背景得提一提。云南地形复杂,山高谷深,输电线路常常架在悬崖峭壁间,修起来难度堪比“蜀道”。加上“西电东送”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大动脉,容不得半点闪失。过去几年,云南电网一直在琢磨怎么让输电检修更智能、更高效。这次在丽江的尝试,就是他们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步。无人机和机器人联手,不光是修地线,将来还能用来巡检、除冰,甚至清理线路上的鸟巢,可谓“一专多能”。这不就像咱们平时用的多功能瑞士军刀,啥活儿都能干两手?

再多说两句,这套新工法还有个“隐藏技能”——环保。传统作业得开吊车、搭脚手架,多少会扰动山里的植被。现在无人机一飞,机器人一爬,地面几乎不留痕迹。丽江这地方,生态环境金贵得跟宝贝似的,能少折腾一点是一点。这不也挺符合当下“绿色发展”的调调?

至于当天作业的细节,还有个小花絮值得一提。收工的时候,技术员小李看着无人机稳稳落地,忍不住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今天给电线做了一次‘SPA’,感觉自己像个未来战士!”这句玩笑话,倒是把现场的轻松氛围勾勒得活灵活现。40分钟的作业,不仅修好了地线,也让这群电力人多了一份对未来的信心。

0 阅读:0

睁开一只科技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