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史学家,我们往往会想到司马迁和司马光这两位史学巨匠。可对于司马迁而言,他也有一位自己万分尊崇的偶像,他就是孔子的至交好友,公认的中国史学开山鼻祖——左丘明。
为了表达内心的敬仰之情,司马迁尊称他为“鲁君子”。
左丘明的一生有着什么样的不凡经历?为何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左丘明的故事去一探究竟。

左丘明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史学世家。他的祖先世世代代担任楚国的左史官,祖父倚相是楚国鼎鼎有名的“良史”,以知识渊博、刚正不阿而闻名于世。
据《国语·楚语》记载,倚相曾经以史书劝谏楚王,为楚王排忧解难,所以有“楚国之宝”的美誉。
赵简子问楚宝,楚王孙围答以:“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又有左史倚相……命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悦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国语·楚语》
在祖父的教诲和熏陶下,左丘明养成了勤学苦读、善于思考、谨言慎行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506年,由于周王率诸侯伐楚,楚昭王出逃,楚国大乱。为了不让珍贵的典籍毁于战火,倚相带领全家人辗转逃亡到了鲁国,并将《楚史记》转交给了鲁国。
鲁国对倚相一家极为重视,得知其子丘成通晓史书后,便邀其担任鲁国太史。在丘成年迈后,其子左丘明又承继了父亲的官职,成为了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不仅完美继承了家族的史学传统,更青出于蓝,他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领域,学识渊博,德才兼备,成为鲁国人心目中的大师级人物。

除了在史学界的影响力,左丘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孔子之间的友谊。
鲁定公曾有意任命孔子为司徒,并计划找三桓,也就是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来商议。
三桓是鲁国的权臣,自鲁僖公起,便逐步掌握了鲁国政权,甚至一度凌驾于公室之上,成为后来类似于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大族。
左丘明得知后连连劝阻:“孔子是难得一见的圣人。圣人当政的话,犯错误的人很难不战战兢兢。您要任命孔子,怎么能和三桓商量呢?”
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询问道:“为什么不能和他们商量?”
左丘明笑了笑,说:“给您举个例子吧。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也很喜欢美味佳肴。
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来穿,就去问狐狸:‘我可以求取你的皮毛吗?’
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就去问羊儿:‘我可以要你身上的肉吗?’结果狐狸和羊儿听了后都吓得藏了起来。
五年十年过去了,这个周人的毛坯大衣和美味佳肴都还是空中楼阁。这和您任命孔子为司徒,却找三桓商量不是一个道理骂?”
鲁定公这才恍然大悟,之后他没有经三桓同意,直接任命了孔子为司徒,才算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孔子在鲁国任职后,和左丘明的很多理念高度契合,两人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鲁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惜的是,由于“三桓”的势力实在太强,孔子仅仅执政了三个月就被迫下台,左丘明也未能避开政敌的排挤,加上患有眼疾,只能辞官回乡。
尽管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但并没有影响左丘明对史学的热忱。他克服眼疾的困扰,以惊人的毅力潜心著述多年,最终完成了《左传》和《国语》两部不朽巨著的纂修工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述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8年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战争描写400多次,刻画历史人物1400多人。
不仅全面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还成为了重要的儒家经典,在历史、文学、科技、军事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曾盛赞:“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国语》则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交往和言论的史料集,共二十篇,按照诸侯国的大小排列。
这部作品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周灭亡后,周氏文化基本上消失了,但远在东海之滨的鲁国却保留得相当完整,留存了文化的火种。这其中,左丘明的贡献不可磨灭。
左丘明的一生,是值得后人钦佩的一生。
他不仅是春秋史学的奠基者,更是儒家文化的守护者。
他敢于向恶势力宣战,丝毫不担心个人安危;
他与孔子的友谊,展现了志同道合的崇高境界;
他的著作,为后世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
正因如此,左丘明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鲁君子”。
你怎么看待左丘明?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