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波音CEO凯利·奥特伯格亲口承认:“由于关税环境,中国客户已停止接收飞机交付。”
这一表态坐实了中美贸易战对航空产业链的撕裂——短短三天内,两架原定交付中国的波音737 MAX飞机被退回美国西雅图工厂,其中包括已喷涂厦门航空涂装的飞机。
数据揭示波音在华沉沦轨迹:
市场占比崩塌:2024年前三季度,波音对华交付量仅291架,较去年同期的371架下滑了21.56%;同期空客交付447架,市场份额差距进一步拉大。历史巅峰对比:2018年波音曾向中国交付超200架飞机(占其全球交付量的25%),如今仅计划2025年交付50架,且可能转售他国。航司机队“去波音化”:厦门航空波音机队占比90.2%、海南航空84.5%,但南航已紧急叫停10架波音787-8出售计划,转而寻求空客或国产替代。
核心矛盾:在中国为了反制美国采取的125%关税重压下,单架波音787-9成本飙升4080万美元,综合税率达130%,航司被迫用脚投票。但根据波音公司自己的预测,中国将在2042年前需要8,560架新商用飞机,占世界飞机需求的20%,仍然是波音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二、波音之痛:中国为何成为“不可承受之重”?1、经济命脉被掐断
中国曾是其最大单一市场,贡献超20%营收;失去中国订单后,波音2024年净亏损超50亿美元,负债率攀升至93%。
但中国还没法完全摆脱对美依赖,2024年中国进口航空器及零部件总额121.67亿美元,其中51%来自美国(62.08亿美元)。

2、供应链“双重绞杀”
除了整机之外,零部件也面临着“双重绞杀”的风险。
国产C919发动机(LEAP-1C)、航电系统(霍尼韦尔)等核心部件仍依赖美国,关税导致国内航司月均成本激增8000万元,零部件面临断供风险。
波音在华35家供应商(如成飞生产787方向舵)面临“双重关税”,零部件往返中美成本剧增。生产链面临逆向冲击。
3、地缘政治代价
波音还曾以“防技术泄露”为由拒绝在华设厂,如今欧盟、加拿大等因关税战减少对美航空合作,空客加速抢占中国市场,2025年订单量已超波音3倍。为挽救市场,被迫承诺将舟山工厂升级为生产线。

1、国产大飞机的替代逻辑
中国大飞机已进入产能爬坡阶段,2024年交付12架,2025年目标30架,2029年规划200架/年,国产化率从60%向80%突破。
除了C919外,中国的航空工业还在开发其他机型。截至2025年1月底,C909系列已交付160架飞机。与此同时,中国的宽体客机C929也在研发中,所搭载的国产CJ-1000发动机已经在2023年通过极限测试。
成本方面,C919单价1.05亿美元(比波音737低15%),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降30%,已获超1500架订单(含瑞安航空20亿美元意向)。
如今,国产大飞机已实现产业链突围,形成上海、陕西、成渝三大产业集群,航发动力(CJ-1000A发动机)、中航高科(T800碳纤维)等核心企业构建技术壁垒。

2、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2030年国产飞机占新增单通道机队60%目标写入“新质生产力”规划,政府投入超500亿研发资金。中银航空等转向C919租赁,单机融资成本比进口低40%,倒逼航司转型。
四、中国能否“硬气到底”?三大胜负手1、供应链自主可控
前面提到,C919发动机、航电仍依赖欧美,若美国断供钛合金、碳纤维,产能或受冲击。这是短期阵痛。
但长期来看,CJ-1000A国产发动机预计2030年量产,3D打印钛合金部件单架省200万元,技术迭代加速。

2、国际认证破局
2025年若通过欧盟适航EASA认证,可撬动东南亚、非洲市场,打破波音空客垄断。此外,中东、拉美国家因美国霸权松动,或转向C919作为“去美元化”载体。
3、贸易战持久力
国内航司可通过租赁、延迟引进来缓冲关税冲击,但长期需承受运力紧张压力,这是我们中国要面对的问题。但同时,中国手握6470架未来飞机需求,波音若失去中国市场,多机型生产线或永久关停,这可以向波音施加压力。

波音的“断供危机”,本质是美元霸权与产业自主的终极对决。中国以C919为矛、关税政策为盾,正在改写全球航空秩序——
“硬气不是口号,而是产业链的每一颗螺丝钉都在呐喊自主!”
短期看,中国需承受供应链阵痛;长期看,国产大飞机的崛起已不可逆。当波音CEO哀叹“不会等太久转售飞机”时,历史的天平早已倾斜。
这场中美博弈,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