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以色列战机突然轰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这是自2024年11月黎以停火以来,以色列首次对贝鲁特发动袭击。与此同时,黎巴嫩驻华大使米莉亚·贾布尔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视角,揭开了中东乱局的深层逻辑。那么中东局势会走向全面战争,还是迎来转机?

据香港中评社报道,4月2日,贾布尔大使在演讲中直言,黎巴嫩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诅咒”,它位于地中海东岸,紧邻叙利亚和以色列,很容易就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棋盘”。1943年独立后,黎巴嫩尝试用宗教分权维持稳定,但1975年内战、叙利亚难民危机、经济崩溃接二连三袭来。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后,以色列对黎巴嫩的空袭导致了数千人死伤,基础设施被炸成废墟。可以说,黎巴嫩正在经历“近百年最黑暗的时刻”。
但黎巴嫩的困境并不是偶然造成的。历史上,西方殖民者无视民族与宗教的复杂现实,他们随意划定的国界,埋下了冲突的种子。如今的巴以矛盾、叙利亚危机、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对抗,不断将黎巴嫩卷入旋涡。正如一篇报道所述那样,自20世纪70年代起,黎巴嫩在“战争—重建—再战争”的循环中挣扎,从“中东小巴黎”沦为了“破碎之国”。

贾布尔大使提到,中东正经历一场“权力洗牌”。过去,美国和欧洲主导中东事务,但如今影响力逐渐减弱;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投资、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等行动,成为了稳定的新力量;俄罗斯靠军事合作站稳脚跟;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等地区强国也在争夺话语权。其实,这种变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有着风险在里面。
以黎以冲突为例,2024年9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起了“北方之箭”行动,一天内轰炸了1600多个目标,造成了500多人死亡。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被“斩首”后,冲突迅速升级为地面战。虽然在2024年11月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约定真主党撤出黎巴嫩南部、政府军接管,但协议执行起来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真主党和以色列双方互相“甩锅”,边境摩擦不断。
那么,中东战火会再度升级吗?其实当前的黎以局势虽然还没有达到2024年地面战争的规模,但风险正在堆积,未来走向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以色列的“安全焦虑”及其心态的变化,经过加沙战争的“实战检验”,以色列自认为军事实力碾压对手,而且对威胁是“零容忍”态度。

另一方面,就是国际社会的斡旋能力至关重要。2024年,美法等12国呼吁停火可是无果而终,表明西方的“拉偏架”是不可能解决争端的,而中国通过特使外交与联合国框架推动对话,则为局势降温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如果大国能协调立场,冲突也许可以降温;如果继续“双标”的话,那么局势就可能会失控。